10月13日,美国主流媒体《Newsweek》报道了一条震动全球留学生与科技圈的重磅消息:
美国政府宣布对H-1B签证征收高达10万美元的年度申请费。
这一政策由特朗普总统签署行政令正式生效,理由是“遏制签证滥用,保护美国本地劳动力”。
一则新闻引发的震动:科技巨头不再招聘H-1B人才
报道中提到,美国一家大型科技公司——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TCS) 的首席执行官公开表示,公司将不再招聘任何新的H-1B申请人,并计划逐步减少现有签证员工数量。
他强调公司将“更多地在本地招聘”,以应对这项政策带来的成本压力。
TCS是美国第二大H-1B签证雇主,仅次于亚马逊。根据美国移民局(USCIS)的统计,2025财年TCS共有5,505名H-1B员工获批。
这意味着,仅这一家公司每年承担的额外费用就可能高达5亿美元——显然,任何企业都难以承受。
政策背后:特朗普政府的强硬信号
特朗普总统签署行政令时,声称此举是为了“终结签证滥用,确保优先雇佣美国人”。
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鲁特尼克(Howard Lutnick)更是直言:
“如果一个外国员工真的有价值,那么公司会愿意为他支付10万美元;
如果不值得,那就应该雇用美国人。”
这段话清楚地表明,美国政府意图通过经济门槛来筛选全球顶尖人才,同时打击依赖外国劳动力的企业模式。
然而,这也意味着过去那种“以留学+OPT+H-1B+绿卡”为路径的美国梦,正变得越来越遥远。
全球影响:美国不再是唯一的技术圣地
《Newsweek》指出,这项政策的推出,可能会促使科技公司将岗位转移到加拿大、墨西哥、爱尔兰或亚洲等地。
而来自中国、东南亚的技术人才,也将不得不重新评估留美的成本与风险。
多年来,美国凭借H-1B项目吸引了全球最聪明的工程师、程序员与研究者。如今,这道门槛被人为抬高,势必加速全球人才的重新分流。
而中国申请人,正处在这场结构性变化的风暴中心。
对中国申请人的现实冲击
对于计划赴美工作的中国技术人才而言,10万美元签证费不仅是企业的负担,也可能成为你与梦想之间的“看不见的墙”。
1. 企业更谨慎,机会更稀缺
面对额外成本,许多美国公司将优先考虑本地雇员或已经有身份的留学生(例如绿卡持有者)。
普通的中国留学生即使拿到Offer,也可能因签证成本过高被“放弃”。
2. STEM高端人才仍被青睐
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网络安全、生物科技等核心领域,美国依然短缺顶尖人才。
如果你的技能足够稀缺、科研成果够亮眼,企业仍愿意为你承担费用。
3. 中小企业退出H-1B市场
许多初创公司和中型雇主将完全放弃H-1B计划,转而寻求远程外包或加拿大等国家的技术中心。
中国申请人该如何应对
策略方向 | 建议与操作要点 |
---|---|
1. 提升技术壁垒 | 把时间投资在AI、数据科学、芯片设计等“战略稀缺”领域。你的稀缺度越高,企业越愿意为你买下签证名额。 |
2. 提前规划留学-就业路径 | 在读期间就锁定有H-1B配额的大型企业(如Google、Meta、微软等),并通过OPT积累实绩。 |
3. 多国布局,降低单一风险 | 不把“赴美”当作唯一目标。可以同时申请加拿大、新西兰或澳洲的技术移民通道。 |
4. 密切关注政策走向 | 目前10万美元费用正面临企业与工会的集体诉讼,存在被推迟或调整的可能。保持政策追踪非常关键。 |
替代路线:北美与大洋洲的“新黄金门票”
如今,越来越多中国申请人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友好的移民国家:
- 🇨🇦 加拿大Express Entry:语言达标、学历认证即可直接申请永居;
- 🇦🇺 澳洲技术移民:高分制系统,AI、护士、工程师等职业优先;
- 🇳🇿 新西兰高技能工签 + 永居路径:注重经验与收入水平,政策稳定。
这些国家对中国技术人才的态度普遍积极,不仅移民门槛清晰,还支持家庭陪读、子女教育与医疗保障。
总结:H-1B变贵,不代表梦碎
10万美元的H-1B新政,的确让赴美之路陡然变窄,但并非完全封死。
它让我们看到一个更清晰的现实:
“留美的门票不再是学历,而是实力。”
真正的赢家,是那些能为全球创造价值的创新者。
而对于更多中国申请人而言,也许现在是时候跳出“美国思维”,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