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国大学 > 美国精英大学究竟寻找什么样的学生?

美国精英大学究竟寻找什么样的学生?

在线咨询

近年来,国内的一线城市中学阶段的国际教育资源、条件,生源越来越好,申请的著名大学如英国的牛津、剑桥、伦敦政经等录取人数年年攀升

然而,美国大学尤其是精英大学(Elite College),如藤校(Ivy League)或 Caltech, Chicago,MIT 或 Stanford等学校的录取率反而节节下降

各名校录取率

美国精英大学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录取方式,各个名校间的录取标准也不尽相同,录取率又奇低。

故此,很多家庭把美国精英大学的录取当作是一门玄学。

有意向申请美本的学生,常常为以下问题折磨

“为何这些美本精英大学就不能定一个清晰明确的录取标准呢?哪怕我最终申请不成功,也能得个明白,痛快地接受失败啊?”

录取方式,到底差别在哪?

1私立大学办学资金来源

谈到办学资金,对于中国人的认知来说,大多想到的是政府拨款,毕竟好的学校大多都是公立学校(包括英国大学也跟我国类似)。既然大学的老板是政府,就要把政府的顾虑放在首位,即确保招生过程的公平,最小化争议并让大众认可的录取方式:按考试分数录取。分数谁高谁低,一目了然。

从大学的角度看,大家都差不多,无外乎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为社会做贡献等。

但是,像普林斯顿、哈佛、耶鲁等美国精英大学与我国大学有所不同,这些大学几乎都是私立学校

其办学资金的来源的大头是学校的历届校友的捐款与捐款基金产生的投资收益,其次是政府的研究基金——由大学教授依据研究申请,而学费只占小部分

以普林斯顿大学为例,2021年本科生人数在5,300人左右,学费约为$56,010。所有学生的学费加起来不够$3亿,而2021年预算约为$25亿,其中对本科学生的资助达到人均$2.2 亿。

家庭年收入在$65 000以下,学生不但一分钱学费都不用交,而且普林斯顿大学还会给予学生全额的生活费用(约$2.4万)。

家庭年收入在$180,000以下,则无限缴纳任何学费,只需要负担学生的部分生活费(部分由学校奖学金补贴)。

家庭年收入在$250,000以上,才需要缴纳全额学费。其它名校如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大学都有程度不一的类似奖学金计划。

其结果就是,上美国名校对家庭来说负担越来越小,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生中83%的学生毕业生一分钱贷款都不需要背负。

2私立大学运营核心——捐赠资金的投资运营

最大的捐赠基金如哈佛大学达到$530亿,普林斯顿与斯坦福大学也达到$370亿的规模,这么大规模的资金,一方面是校友长期持续捐赠的结果,一方面也是过往30多年来,大学引入成功的投资经理,实验各种不同创新投资方式(如对冲基金,私募基金,另类投资等)取得的累积成功。

美国名校的经费来源于以往毕业的学生校友,而越多成功的校友,那么捐赠给学校的资金自然就会越多,这样,大学能否持续运营与学生的未来成功几乎完全挂钩——帮助学生在未来取得成功,大学才能越来越成功。

这种办学模式,就决定了大学在招收学生时,特别注重一点:学生未来是否能成功,是否懂得回报社会、社区与大学?

只有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能不断在社会取得巨大成功,才能有持续的校友捐款,否则大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美国精英大学的历史就是校友与各界名人不断捐赠互相成就的历史,早期John Harvard捐赠大部分藏书给美国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

到后来的石油大王 John D.Rockefeller把毕生部分财产捐给芝加哥大学,直接把芝加哥大学从小社区大学提升为世界一流大学,建立洛克菲勒大学(顶尖的生物医学研究大学),乃至成立北京协和医学院…..

除了这些大额的捐赠,各所大学校友给学校捐款成立讲席教授的,就更不计其数了。

赘述这段历史,旨在说明,美国精英大学的安身立命之根基与成功人士的支持息息相关。

环顾世界,几乎每一所名校都言必曰培养精英,社会栋梁,各界领袖.……但是真正做的最好的还要数美国的私立精英大学。

意识到孩子未来的成功与大学息息相关,那么美国精英大学,要选择招收什么样的学生就至关重要了。

美国精英大学到底想招什么样的学生?

以哈佛大学为例,我们来看看这些精英大学究竟希望寻找什么样的人才。

哈佛大学认为没有“典型的哈佛学生”,但以4个维度来阐述他们想要什么样的人:

Growth and Potential

你是否挑战了自己的极限?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你有没有内在动力还是要靠

推动,怎么看待未来5年或25年的自己?你未来是哪种人?

 Interests and Activities

有什么深层次的爱好?从你的兴趣中学到什么,取得什么成果?有没有利用一

切的机会探索自己最大的潜能?

Personal Character

你自己做过什么决策?对新思想和陌生人保持什么程度的开放?自信,成熟,

领导力,幽默感,性格,关心他人以及是否在压力下也能保持专注?

Contribution to the Harvard Community

能否面对在大学生活的压力,是否能对哈佛和身边的同学做出贡献,其他同学

是否愿意与你合作无间?

为什么几乎所有美国精英大学特别看重学生是否发挥了最大的潜能——学术上或体育、活动等其它方面。

很多家长会简单的认为学生选了很多的课程,并拿到最高的分数就是发挥了最大潜能,这是一种巨大的误解

简单来说,美国精英大学寻找一种可信的信号,信号展示这个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会最大程度的发挥学术潜能——这样的人更可能是未来的科学家,文学家……诺奖获得者或政商界领袖

举个例子,如果同班同学A君与B君,二人都选了5门课,大家的每一门课都是拿到最高分。一个选的课都是容易拿最高分的课程,而另一个选的都是难拿高分的课程,那么谁更发挥了学术潜能,就不言自明了。

国内学生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在学校选择最容易拿高分的课程,而不考虑这些课程到底是不是符合自己兴趣,能否提升个人能力,补上自己知识的盲区,对个人未来长期的发展是否有帮助

例如中国学生特别拿手的数理化课程,从世界的范围看,拿到高分的比例非常高,导致大量学生的成绩单一堆A*或5分,而区分度不足。

对美国精英大学来说,这样的成绩单,经常一眼被pass。因为致命的问题在于——如果学生选了一堆容易高分的课程,避开难以高分的课程,如生物,欧洲史,美国历史,英文写作与文学等, 要么说明学生是风险规避型的个体——未来创新者的大忌。要么学生没有主见与独立判断能力,人云亦云——不例外容易被淹没在大潮流中,无优势可言。

另一方面,学生的课程都是接近最高的满分,侧面反应,学生没有挑战自己的潜能。

从探索知识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学生不应该在学习曲线的最高点之前就停止探索,安于现状停滞不前,而应该大胆跨越,踏出舒适圈,直至挑战并外推自己的极限,即使这意味你的成绩单不那么完美好看。

国内的家长可能会疑惑,我就想孩子按部就班学好自己的课程,然后安安稳稳的上哈佛,为什么就不行呢?

这就是未能理解美国精英大学对所谓未来的领袖特质。说到底,安稳,按部就班木就不是领袖的特征,而是中庸者 mediocre 的标签,这样的人更适合去拧螺丝钉,去做按部就班的基层职员,公务员,当一个听号令的小兵……当然,这也不失是一条幸福的人生道路,但这不是美国精英大学想要的候选人,对不起,三观不合。

对精英大学而言,如果一个学生在青少年时期,都已经不敢于冒险选择,探索未知领域,大胆畅想未来,胸怀改变世界…… 又怎能期望 ta 未来敢去创造新的机会,发掘新的领域,推翻已有的认知,开发新的方法,敢去革新rocket science,梦想逃离银河系?

我们再看被中国学生忽视的人文社科课程特别是文学与历史课程的学习,在美国精英大学教育中是如何被看重的。

美国精英大学特别强调 Liberal Arts 博雅教育传统,对人文社科课程的重视程度甚至在数理化课程之上。几乎所有藤校学生的学术准备都包含4年的数学、英文与历史课程,而像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只要求合共3 – 4年。

English – 4 years

Math-3-4 years (through pre-calculus recommended)

Lab Science -3-4 years

History & Social Studies – 3-4 years

Foreign Language – 3-4 years of one language (ancient or modern)

我们可以再看看像 Stanford,M.I.T. 这样以理工科著名大学的入学要求:

简而言之,这些精英大学除了要求数理化的训练,更强调作为一个未来的领袖,具备基本的人文精神,了解人类的经历了什么,分清是非黑白,具备奉献精神,谨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惟其如此,才能谈得上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在科学课程,物理学(Physics)教会学生计算一个人从19.6米高空下坠会承受多大的重力冲击,化学(Chemistry)让学生分辨100多种可能致命的元素,生物(Biology)讲解了各种细菌的作用机理。但是,没有任何一门科学课程教学生,究竟该不该把一个人从19.6米高楼推下去,能不能把铊元素投到水里让别人喝,可不可以让活人接受细菌侵袭实验?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能回到人文、历史哲学的课程中去思考探索。

J.Robert Oppenheimer 花了数年的时间研究原子弹,物理学问题并不困扰他,投放原子弹造成的数以十万计无辜平民的伤亡困扰了他余生数十年,他对投放第二颗原子弹的必要性产生深深的质疑:“我觉得我的手沾满鲜血”。Oppenheimer 对轰炸广岛和长崎的反应表现出了人文学科旨在培养的人文关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都能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但大量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人文关怀。

中国学生目前还缺失什么?

除了人文学科重要性的忽略,国内学生当前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忽略最基本的阅读习惯

这部分原因可能是电子产品的泛滥,特别是电子产品对课堂的渗入导致的结果。譬如课堂老师用PPT替代指定课本,而学生用笔记,讲义替代阅读教科书。

这种方式虽可能是时间利用上更高效便捷的学习方式,但隐含的缺憾是,学生学到了核心的知识点,却失去了基本的写作表达,很多学生能把所有的知识一点点的罗列出来,而要把这些知识点写成一篇语句通顺的 essay,再搭配相应的举例与应用则困难重重,就更不要说更复杂的表达与逻辑论证分析了,这些都是缺乏大量课本阅读的直接结果。

阅读的过程,需要每一个字经过大脑的思考处理,才能在脑海里产生具体的 Scenario 情景,如果借助纸笔等工具的书写,把大脑思考活动的过程进一步增强,则能进一步的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整个过程,耗时耗力。然而,“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阅读的缺乏,导致很多学生的学术准备,特别是写作能力严重不足,以我所见,很多国内的学生,能充满自信说很标准的、甚至漂亮流利的英式或美式英语,但是一提笔写文章,词汇量,语法表达就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这不得不说是遗憾。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美国人来到中国能字正腔圆说中文,却来来去去只会说“你好,谢谢”“加油”,“再见”,你会期望能跟这个美国人沟通中国人的仁、义、礼、智、信,让他理解并体会中国伟大的文化内涵与底蕴吗?

同样地,如果连表达自己的见解、思想都困难重重,学,课堂,社区乃至社会做出贡献呢?这样的学生,美国精英大学也是不会录取的。

总而言之,瞄准美国名校的学生家庭,存在的认识误区,都让学生与这些名校越走越远,而不是越近。

敢于冒险,挑战自我,乐于分享,对社区与社会贡献更多;敢于选择高难度的课程,不怕拿低分,不怕失败——有什么大不了呢?

 不单要学好数理化,更要学好历史或社会科学,学好英文写作、文学,更加专注于阅读与写作。这些都要求学生要足够的专流,有充分的自律能力,而不是靠家长天天提醒或老师的时时催促作业。很难想象,一个未来的领袖,是靠赶牛一样催促出来。

最后一个误区是对社区或社会的贡献。国内特别为人诟病的精英大学培养了大量“精致利己主义者”的问题,常常引起社会热议。

以我的理解,“精致利己主义者”的特征就是利用一切能利用的资源为自己所用,而毫不考虑自己利用的资源对他人的影响,是否对社会作出回报。这种人的存在,实际是索取而不给予,“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这是美国精英大学要在招收发掘学生之时特别排除的毕竟培养多少个自私自利的富豪,贪污腐败的政客,只会损害而不会增强大学的信誉。大学要判断一个人是否未来可能是“精致利己主义者”不容易,但也不是完全无迹可寻。

美国精英名校特别强调,能力越大的人,肩负的责任越大。领导者都是平衡个人与他人、群体利益的能手;一个只知道不断索取,而不知道放弃部分私利以成全别人的人,不可能赢得同学、学校、团队成员乃至社区的认可,这样的人怎可能成为未来的领袖?就更不要谈对大学、社会的贡献了。

美国大学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