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种教育体系中,美国无疑是成功者,世界上前20名的优秀大学,美国占了80%左右,美国还是世界上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获得者最多的国家。这里面,不分文理科功不可没。美国的中学教育和大学考试都不分文理科,甚至有些专业博士招生也不强调专业对口,文理融合让美国产生一大批融汇文理的创新人才,包括创造苹果手机的乔布斯,将完美的工艺与技术融合在一起。文理融合好处看来不少。
下面来看看,为何文理不分科能够让美国教育一直名列世界前矛。
美国中学教育和
大学“考试”不分文理科
应试教育是当今中国教育的主要特征,高考就像一根指挥棒一样,取消文理分科的第一冲击就是中学教育模式。
美国没有高考,只有测试学生一般能力的SAT考试。这种考试只考察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语言能力、数学能力和逻辑推理。“语言能力”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阅读和写作能力;“数学能力”是测试基本的数量概念、运算能力和利用数量的观察分析能力;“逻辑推理”则是测试利用逻辑规则,从复杂的现象中得出结论的能力。这也反映了美国的教育理念,就是认为这三种能力是学好其他一切科目的基础。然而,美国大学只把这种考试的成绩作为录取参考,一般没有硬性的分数线,往往分数的跨度很大,便于学校从多方面选拔人才。一所大学如何看待SAT考试,完全自己决定,美国有一部分大学根本不考虑这个考试的成绩。
在美国,学生在中学时期的平时成绩特别重要。大学录取一般看最后几年的表现,他们重视的是学生学过什么科目,在学校里的相对排名。当然,这就要求学校和老师在评估学生时必须客观公正,老师、学生和学生家长都要尊重规章制度,此时诚信就显得特别重要。
美国大学招生还考虑一个重要的指标,那就是学生的社会实践,所以很多美国中学生利用假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我在斯坦福教过一位来自洛杉矶的华裔学生,她说为了来斯坦福读书,假期就到社区医院做义工。至于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估标准,主要是所从事的工作的社会价值大小、挑战性高低以及有关管理人员的评语。
美国好一点儿的大学还要求每个申请者写一份读大学的“个人陈述”,学校从中判断申请者的素养和学习动机。除此之外,美国知名的大学还要对考生一个个进行面试,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诸如学习激情、做事毅力、逻辑思维等,因为这些素质对学习的成功很重要。
大学考试不分文理,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不分文理并不是让学生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科目都得学,如果是那样的话,反而会增加中学生的学习负担。
下面简单谈谈美国的中学教育。美国的中学分公立和私立两种,不同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差别很大,但都不分文理科。高中阶段的课程一般分为这几大板块:英语、数学、外语、历史和社会科学、科学、体育、艺术等,此外还有生活技能课。每一门类都规定有必修的和选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选择。比如一个高中生可以主修“化学、地理、生物和文学”,另一个高中生则可以选择“数学、物理、经济和历史”等。而不像文理分科那样,一旦选了理科,就只能专攻理科,一旦选了文科,就只能专攻文科。也就是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更加自由地学习。
实际上,美国大学招收一个学生要考虑的因素远比中国大学的多,中国大学其实就是一个高考分数,美国大学则要考虑考生的语言、数学和逻辑能力、平时成绩、社会实践、学习动机和热情等,这样可以选出那些真正具有发展前途的优秀学生。
美国大学一年级不分专业,
四年大学下来谁跟谁学的课程都不一样
在美国大学,不分文理科制度下招来的新生,刚进大学时候也自然是没有专业。这种制度的优点就是给学生最大的自由,让他们尝试尽量多的学科,发现自己的兴趣在哪儿,擅长什么学科。因为高中毕业生一般在18岁左右,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兴趣和特长在哪儿,这样他们可以在大学第一年发现自己。
只有在这种制度下,学生才有可能把大学学习看成一个探险的旅程,这是美国高等教育的理念。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在2010年8月的开学典礼上讲道:耶鲁大学开设有2000多门课供你选择,但是你不得不错过98%的课程。但是我要督促你们多尝试不同的课程。每一个学科代表着人类的不同经验方面,任何一个学科都能够给你提供不同的窗口,去领略自然界和社会的文化积累,让你能够从不同角度看世界。如果让我给你们一个忠告选课的话,兴趣尽量广泛,尽可能多涉猎各种学科。不要老抱着这样的信念,你来大学之前选定的学科是最适合你的。选一些完全超越你以前知识经验的课,这样不仅可以扩大你的知识面,这样还可以发现你意想不到的巨大潜力,这甚至可以改变你的人生。
那么要鼓励学生“探险”,就必须有一个安全保障制度。这个制度就是考试方式的多样化,富于弹性,对于同样一门课,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考试方式。就拿斯坦福的考试制度来看,每个学生一个学期有最高学分限制,比如12个学分,只能选择3门4个学分的课,如果想多学一门,就可以用2个学分来修本来4个学分的课。此外还有等级计分制和“满意-不满意”或者“通过-不通过”等等考试制度供学生自由选择。
各个系科都要给大学一年级开设入门课,介绍本学科的基本概念、主要特征等。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性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吸引学生日后选择自己的学科作为“主修”课。
每一个系科都对本专业的“主修”和“辅修”做出明确规定,规定修完若干门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一般这些硬性规定的课程都很有限,为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空间选修其他系科的课。
学生到了二年级后就开始决定自己的专业,而后就会集中完成所主修或者辅修的专业必修课。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很多系科都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必须选修其他专业的若干门课程。
这种教育制度充分体现了大学的个性化教育。系科之间没有壁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设计自己,结果四年大学下来,谁跟谁学的课程都不一样,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也呈多种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