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不少申请者希望通过多专业多项目的申请来增加自己被美国名校硕士录取的概率,逻辑很简单,做大分母,最大化分子产出率!但简单的逻辑背后绝对不是简单的做加法那么简单!
必须学会一点:先聚焦,再找延伸!
在本文中,我将从以下五点展开我的分享:
1. 如何聚焦找准“主申专业”
2. 如何发散找出“辅申专业”
3. 建立整体选校申请组合方案需规避的重大误区
4. 申请硕士项目以多少数量为宜?
5. 进一步分析:除主申请专业,申请什么样的辅申请专业才是真正“可延伸”的?
逆向思维下,怎么根据这样的逻辑得出最适合的主申请专业和“主+辅”组合方案呢?
1. 如何聚焦找准“主申专业”
首先,所谓先聚焦,就是我老生常谈的“定位”,即找准大方向。最直接适用于留学申请的便是找准申请专业的主要方向,确定“主申专业”,而其背后更符合教育本质和学生长期利益的则是以职业发展方向为导向来确立这样的“主申专业”。
要记得,未必“主申专业”要和目标职业发展方向直接(高度)相关,但至少不能是矛盾的。
比如,如果你的高等教育背景中缺乏商科背景,但你的目标是毕业后进投行,那么你的硕士专业至少得是商科相关。
如果你的前一阶段的教育背景,比如本科阶段,是商科相关,则理论上只要申请成功的合理可行性,硕士阶段的专业可以是任意专业。
当然,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以职业发展为最优先级(或最高权重)为导向来定申请专业,也有例外,比如有的学生以移民或在海外体验生活为主要目的留学的,则在聚焦时的思路需要有所调整。这里,我们主要以适用于大部分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为导向来展开。
2. 如何发散找出“辅申专业”
定“主申请专业”和可延伸的“辅申请专业”时,要考虑以下三点:
1. 自己的背景能否匹配这些专业?
2. 各专业上投入多少精力自己能hold得住?(包括多个专业需要的不同组合方式的背景提升等,都需要精力投入)
3. 选什么学校和什么具体项目?
3. 建立整体选校申请组合方案需规避的误区
建立整体选校申请组合方案时需要规避的重大误区:在确立定校过程中要以“高中低”分层的组合方案来确保自己的申请录取有“余地”,我想这点很多学生会觉得很简单很常规,但是我这边要给大家的一句话是“Don’t judge yourself!”
此话怎讲?如果看过我之前(如下)的2篇文章的话,就会知道:
如果你的背景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足够有竞争力的话,就不要随便根据校方公布的各类录取平均分、中位数、最低分、class profile等来下结论自己有没有可能申请得上并放弃自认为没希望的学校!
再具体点来说:
别因为自己的背景有短板就随意放弃一些名校别因为今年有短板就放弃申请别因为之前被某校拒过就放弃reapply别因为之前某“学神”申请失败过就避而远之
别因为某“学渣”申请上过而期望虚高
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怎么判断哪些学校肯定申不动?
除了自身的各方面条件,还可以辅助参考各个项目的历年招生量、国际学生比例、男女比例、历年录取均分与范围、录取偏好等。
4. 申请多少数量的项目为宜?
我一般建议充分理解我的理论、具备足够multi-task能力、确实有能力确保自身具备各个不同专业对应课外背景的、且接受我的提供辅导或服务学生申请20个以上的项目。
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则有可能顾此失彼,最终事与愿违,反倒不如少申请一些项目来的实际。不过我想强调的是,如果能够实现这些条件,你被名校录取的概率一定是比少申请项目来的高不少的,概率问题,特别是在美国硕士阶段名校的录取机制下。
5. 什么辅申专业可延伸,如何得出组合方案?
除主申请专业,申请什么样的辅申请专业才是真正“可延伸”的?
逆向思维下,怎么根据这样的逻辑得出最适合的主申请专业和“主+辅”组合方案呢?
答案是在充分理解产业、行业、职场、学科、细分领域、职能的前提下,去找到多专业间的交集,以打造性价比极高,相互有兼容性的课外实习背景和文书,举个例子:
金融是第三产业→金融服务于任何行业,包括金融本身→公共管理含义公共金融分支→经济学涉及金融经济方向→商业分析包括实业也包括监管方的部分,核心是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最优化解决→有没有一些实习单位涉及内容cover金融、经济、公共金融公共财政?当然有!
这边再额外提供商科相关的专业方向和职业发展方向给各位,便于大家在定位“主+辅”组合专业定校时做“头脑风暴”:
商业(各行各业盈利性机构)
分析(运用到统计、编程、应用型软件使用等)
公共(财政、体育、医疗、文化)
金融(大部分公司金融可按针对不同细分行业划分)
经济(定量分析的部分、金融经济的部分,比如宏观研究部,比如央行宏观调控方向、比如证监会银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