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部分美国高中生来说,申请大学的原则是选择一家“高性价比”的大学,他们通常会选择州内的大学或者离家近的大学,有些人甚至会选择附近的社区学院。美国学生申请院校的数量也会比较理性,大多数申请三五所大学。
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选择一所美国大学的考虑因素过于复杂:排名如何?安全与否?录取率如何?毕业率如何?就业率如何?是否有亲戚朋友在附近?费用如何?国内的认可度?知名度?等等因素。当考虑因素过于复杂,对于结果的追求过于执着,反而会导致大家只对一小部分院校“情有独钟”,似乎从常春藤大学毕业就能保证学生未来能赚更多的钱,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但是事实上,很多学者的长期研究表明:学生自身的特质才是未来发展的关键,与其所就读的大学无必然的关联。
中国家长所痴迷的常春藤联盟院校,仅有八所大学,很多家长自称“爬藤妈妈/爸爸”。殊不知,常春藤联盟最初只是橄榄球队联盟的一个代称。随着时间的推移,衍生出各种与“常春藤”相关的大学排名和分类,例如:公立常春藤,新常春藤,似乎与“藤”字相关就代表了某大学的学术声誉和教育质量。很多大学为了迎合所谓的排名,也加入了这场“排名的数字游戏”,学生申请数量越来越多,大学挑选性越来越高,录取率变得越来越低,自然造成一种“录取危机”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但是常春藤联盟院校真的就可以为每一位本科生带来比其他院校更好的教育体验吗?答案是“肯定没有”。
哈佛大学的招生官曾说:“我们所遇到的大部分申请者都很优秀,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是基于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和容量,大部分申请者会收到拒信,但是这并不代表申请者不够优秀。” 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积极性,野心和坚韧的意志力,这些关键的素养远比学位证书上面大学的名字更能决定一个人未来是否成功。
很多时候,中国学生试图通过大学的排名来定义自己,如果学生被美国某文理学院录取,似乎都不好意思跟国内的朋友们讲,显得没有面子。这样的事情频频发生,导致很多小而精的文理学院很难在中国打开市场。事实上,在美国文理学院就读的学生,普遍反馈都是积极正能量的,教育体验很好。
希望中国家庭不仅仅通过排名来择校,家长和学生能够花时间去真正的了解美国的博雅教育,花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大学的特性,与资深升学指导老师沟通,从而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大学,获得更好的教育体验。从长远来讲,这样的逻辑才是国际教育投资性价比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