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
2025 年 3 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启动关闭教育部的程序,计划将教育决策权从联邦政府移交给各州。这一举措旨在终结联邦教育部 40 余年的低效管理(累计支出超 3 万亿美元但成效有限),回归 “教育由州和地方主导” 的理念。
【核心原因】
- 联邦教育部的失败(你看建国的脸多难看)
- 支持者普遍认为,联邦教育部长期推行 “一刀切” 政策,过度干预地方教育,且资金使用低效(如 2024 年预算达 2680 亿美元,但学生成绩持续下滑)。
- 批评者指出,教育部被政治化,推动 “觉醒” 意识形态(如 CRT、性别政策),而非聚焦学术核心。
- 州与地方的优势:
- 州长们强调,州政府更了解本地需求,能灵活制定政策(如印第安纳州通过州主导改革,阅读排名从中游升至全美第六)。
- 家长和教师应成为教育决策的核心,而非华盛顿官僚。
【多方反应】
- 州长支持:30 余位州长(如得克萨斯州雅培、佛罗里达州桑德斯等)联名称赞此举是 “历史性改革”,认为州控制能提升教育针对性。
- 国会议员呼应:参众两院议员(如卡西迪、克鲁兹、乔丹等)表示将推动立法支持关闭教育部,并强调需保留特殊教育等关键项目。
- 教育机构与专家:传统基金会、曼哈顿研究所等智库及学者认为,此举将终结联邦官僚主义,释放地方创新活力,恢复家长选择权。
【留学生的影响】
关于一些留学计划,比如中美富布赖特计划,这种联邦层面的教育合作项目可能因资金调整受影响,但州际和高校间的学术交流仍将持续。各州可能推出差异化政策(如增加 STEM 专业招生、放宽语言要求),为中国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关于签证和offer
- 美国教育部关闭不影响签证审批,决策权仍归属国务院。当前中国留学生仍面临边境盘查、签证注销等问题,源于历史政策(如 “中国行动计划”)的余波,而非教育部职能。
- 特朗普政府曾考虑对 43 国实施签证限制(中国暂未列入),需警惕后续政策转向。
- 美国国会近期要求高校提供中国留学生详细信息,外交部已表态反对。若联邦层面加强对敏感学科(如 AI、生物科技)的审查,中国学生申请相关专业的难度可能增加。
- 董云裳(前美国国务院官员)认为,各州和高校仍高度重视中美学生交流,但需关注联邦与地方政策的潜在冲突。
留学申请趋势:标化与背景要求提升
- 学术门槛提高:
- 低龄留学:GPA 要求升至 3.5+,语言成绩(托福 100+/ 雅思 7.0+)更严格,需提交课外活动成果。
- 本科 / 研究生:顶尖院校恢复 SAT/ACT 强制要求,科研经历与论文发表成关键竞争力。
- 2025 年美国留学申请呈现 “高标准、细分化” 特点:
- 这一趋势与教育部关闭无直接关联,更多是教育竞争加剧的结果。
- 财务与签证准备复杂化:
- 存款证明要求提高(覆盖首年 6 万 – 9 万美元费用),STEM 专业 OPT 延期政策收紧,需提前规划资金与职业路径。
总结下来
- 短期:教育部关闭的行政命令需国会立法通过,过程漫长且存在法律挑战,对中国留学生的实际影响尚未显现。
- 中期:若政策落地,州际教育资源分配差异可能扩大,但国际学生项目仍将是各州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
- 长期:中美关系波动、签证政策变化及学术审查收紧仍是中国留学生面临的主要风险,需密切关注联邦与州层面的政策动态。
建议:中国留学生及家庭应提前了解目标州的教育政策,加强学术与背景竞争力,并关注签证和移民政策的最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