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哈佛大学又“放大招”了。
据《GMA Integrated News》和《Open Culture》报道,哈佛大学今年继续开放旗下平台的122门免费在线课程,涵盖计算机科学、公共卫生、心理学、AI、写作、人文哲学等多个方向,所有课程都可在线观看、自由学习,零门槛、无须申请、无需推荐信,全球学生均可注册学习。
部分热门课程还提供可付费获得的官方证书,用于申请留学、简历提升、职业发展等:
【热门开放课程TOP5】
- CS50: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 The Health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 Rhetoric: The Art of Persuasive Writing
- 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th Python
- Justice(哈佛最知名的哲学课)
不仅如此,Harvard Extension School 也同步上线了更多面向未来职业转型的微证书课程,例如人工智能管理、积极心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可持续发展等,特别适合有留学规划的在校生或求职期学生。
看到这,你可能在想:哈佛开课和我有啥关系?我现在最担心的是申请、签证、刷分、排名……
但我想告诉你:对准留学生来说,哈佛开放课的价值,远超“蹭名校”
01. 提升申请竞争力,让你被招生官“看见”
很多学生在申请时都会写一句话:“我对AI很感兴趣”“我希望在公共卫生领域有所作为”“我热爱教育科技,希望推动行业创新”……这句话听起来没问题,但问题是,说这句话的人太多了。
招生官一天要读几十份甚至上百份文书,每个人都在表达热情,都在“立人设”。可真正能让人停下来、眼前一亮的,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你做了什么。
这时候,一门开放课程,哪怕只是你在课余时间学的、你主动去探索的、你凭兴趣选择的——都能成为你与众不同的信号。比如你在文书里自然写道:“为了更深入理解AI应用,我学习了哈佛CS50系列课程,并在《AI with Python》中独立完成了一个手写数字识别模型”;或者你写:“我通过哈佛公共课《气候变化与健康影响》系统梳理了环境与疾病的关系,还结合家乡的实际情况写了一份对照分析报告”——这些细节,不用夸张、不用拔高,只要真实,就有分量。
招生官看到这样的内容,第一反应是:这个学生不是随便选专业,不是看排名报志愿,他是真的愿意投入时间去了解这个领域,愿意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兴趣。这种自我驱动的能力,恰恰是留学项目最看重的软素质之一。说得再直白一点,这不只是“证明你会学”,而是告诉对方:“我已经在学了,我已经开始了”。
哈佛课程的价值,不是用来摆在简历上显摆的logo,也不是朋友圈截图里的“炫耀素材”,而是你为梦想做准备的过程性证据。它让你的“热情”不再空洞,让你的“动机”不再虚构,让你的申请材料有了血肉和真实的痕迹——而这,正是让你在万千申请人中被记住、被肯定的关键。
所以,别再只说你想学什么,给自己一个“已经在学”的证据。不为别人打动,只为你自己踏实。一门哈佛课,不解决所有问题,但它可能是你和更好的自己之间,最容易迈出的一步。
02. 弥补背景短板,为转专业搭桥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在留学申请中会面临“转专业”的挑战。
比如工科背景,转向人工智能、数据分析;文科出身,想申教育、心理学或传播类项目;学医的同学,希望转向公共卫生或健康政策。转型并不稀奇,甚至在某些院校还挺常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转”,而在于你准备得是否足够充分,能不能让人信服。
招生官最怕的是什么?不是你没背景,而是你什么都没做就说想转。没有学习经历、没有相关项目、没有哪怕一门入门课程的参与,只是在文书里写一段“我对这个方向充满兴趣”,那几乎是零说服力的。对招生官而言,这像极了一时兴起、或者是跟风选项,而不是基于了解之后的真正选择。
但如果你能拿出哪怕一门相关的开放课程,哪怕是你自学完成的一个小项目,再加上一段简单但真实的反思——整个申请的说服力就立刻上来了。比如你写:“我在大三开始对教育心理产生浓厚兴趣,因此学习了哈佛开放课程《The Science of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并在完成课程论文的基础上做了一份关于儿童注意力培养的调研计划”——这就能让招生官立刻明白,你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提前思考、有所准备,甚至已经开始在这个方向上“动手”了。
你不需要是科班出身,但你得让人看见,你是认真对待的。这背后其实也是在传达一种态度:你不是等学校帮你“重新定义人生”,而是主动去探索、构建和打磨自己的成长路径。这种心态,是所有项目都喜欢的。
转专业不等于“跨界裸奔”,而是换一条路,带着过往的积累,主动适配新方向。如果你能用课程和行动做出哪怕一小步的铺垫,那你说的“我想转”,才会被真正听见、真正相信。
所以,如果你此刻正处于“我想申XX专业,但我不是这个出身”的阶段,不要焦虑,也不要推迟计划,更不要拿“等我有背景了再申请”当借口。你完全可以从现在就开始——选一门开放课程,啃一点基础理论,试着写点东西、做点项目,这些,都是你“转”的底气和起点。
真正决定你申请能否成功的,不是你是不是一开始就选对了专业,而是你是不是愿意为了这个选择,付出行动。而行动,可以小到一门哈佛公开课的学习开始。
03. 低成本试错,提前预演留学生活
很多人申请留学,选专业的时候是“凭感觉”:这个专业好像热门、就业不错;这个方向好像和AI沾边;朋友说这个回国有前景……于是就填了。甚至有些人是“看排名选的”“家里建议的”“别人都申我也申”。但问题是,你真的喜欢这个专业吗?你真的能适应它未来几年需要你投入的时间、脑力和情绪吗?
大多数人是进了项目之后,才发现“并不如想象中那么有趣”,或者“自己其实根本不擅长”,再或者“这个方向每天都要读几十页英文论文,我根本坚持不下来”。那时候再转专业、退学、gap一年,就已经成本太高、代价太大了。
但其实,这些本该在你“申请之前”就有答案。幸运的是,现在的你,有机会用一种低成本、零风险的方式提前获得这些答案——那就是:开放课程。
哈佛这次开放的120多门课程,不只是“让你听听看”,它们大多数就是真实课堂的复刻。教授原本就是给哈佛学生讲的课、内容设置本身就是完整的学术体系、视频、课件、阅读资料、作业安排一个不少,它能让你完整模拟一次“在美国上这门专业课”的真实体验。你可以看看自己能不能坚持读完教材,能不能跟上老师的逻辑,能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如果连一门短课程都学得很吃力,那你就要反思,是否真的适合这个方向。
同时,它也会让你发现一些真实但宝贵的答案:有的课程你越学越有兴趣,觉得“太好玩了、完全沉浸进去”;有的课程你学了三分之一就打不起精神,完全不想点开下一节。这时候的“不喜欢”,反而是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搞清楚你“不喜欢什么”,远比你“盲目追一个看起来体面但其实不合适的专业”重要得多。你不是在填志愿,而是在给未来几年的人生打底,这个决定,不该靠冲动,而该靠试探+体验后的笃定。而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这些顶级学校已经把最真实的课堂搬到了你眼前,你要做的不是敬畏它,而是用好它。
别等进了项目才后悔,不如提前体验;别等迷茫爆发再去转向,不如现在就试错。你的“不确定感”,你的“想再确认一下”的犹豫,其实都可以通过一门开放课程被看见、被化解。它不一定告诉你答案,但能帮你排除错误的方向,让你离对的选择更近一步。
所以,不要等自己“有空再看”,选一门你未来想申请专业相关的课程,从这个周末开始,体验一次“我未来的留学课堂”是什么样。如果学完还想继续,那就是信号;如果学了很抗拒,那也别气馁,你提前避免了一次大错。
教育,不是选最贵的,而是选最适合你的;选择,不是看别人说好,而是看你亲自试过。给自己一次小成本的试错机会,也许就能避免一场大代价的人生弯路。
04. 为你的“作品集”或“项目能力”加一块砖
无论你是申请艺术、计算机科学、商业分析,还是传媒、心理学,甚至是跨学科项目,眼下越来越多的院校和项目对申请者的要求,早已不仅仅停留在成绩和标准化考试分数上。他们更看重的是你能不能拿出实实在在的作品或项目,来展示你对学科的理解和动手能力。这就是为什么“作品集”或者“项目展示能力”,已经成为当下申请中的一张重要名片。
但现实问题也很明显——很多学生苦于没有实习经历,没有实验室机会,没有导师资源,更没有实际项目经验。于是往往会陷入“我没有项目做,我没法展示自己”的困境,简历上只能是一串空洞的课外活动或者没什么亮点的课程成绩。其实,这完全不是没救的。
哈佛开放课程等优质公开课,正好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入门切口”。你不需要等到有导师安排实习,或者等有高大上的项目等着你,现在就可以自己动手做。比如你选择了“AI with Python”这门课,课程里会带你做一些基础的机器学习模型。你可以利用这些知识,做一个简单的预测模型,比如预测手写数字识别,或者用公开数据做个疫情趋势预测。这个过程既锻炼了你的编程和数据分析能力,也产生了可以提交的项目成果。
如果你是申请文科或传媒方向,可以选择“Rhetoric: The Art of Persuasive Writing”这类课程。学完之后,你不仅理解了修辞学的基本技巧,还可以写一篇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的议论文,甚至围绕某个社会热点做深度剖析,这篇文章就可以成为你申请材料中的亮点,体现你的学术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再比如你关注环境健康,学了“气候变化与健康”这门课,课程内容会让你系统了解气候变迁对公共健康的影响。你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科普视频,做成公众号文章,甚至翻译成中文分享到小红书、知乎等平台。这样不仅锻炼了你跨文化传播和科普能力,还能体现你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和实践力。
总之,现在这个时代,申请竞争不再是“我会多少知识”的简单比拼,而是看你能不能把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成果和能力。招生官看到的是一堆数字和空话,远不如看到你亲手做出来的项目、写出来的论文、制作出来的作品,更能打动他们。
所以,别再纠结没有实习机会,别再担心没有团队项目参与的经历。先从一门优质的公开课开始,完成一个项目或作品,再慢慢把这些积累变成你申请中的“硬通货”。你会发现,这样的成长路径不仅能提升你的自信,也让你的申请材料更有分量、更有说服力。
在这条路上,“我能做什么”远比“我会什么”重要得多。别光说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而是用行动和成果,给未来的自己赢得更多可能。
那我们具体应该怎么用好这些课程?
很多人点进网站看了一眼,看到一堆英文简介,就退了。别浪费机会,给你一套实用方法:
第一步:按目标专业挑课
- 申请商科/传媒:Rhetoric, Justice, Entrepreneurship
- 申请AI/CS:CS50, AI with Python, Data Science Basics
- 申请公共卫生/心理:Positive Psychology, Climate Health
- 申请教育方向:Family Engagement, Learning Design
第二步:定计划,有输出
- 不要贪多,每门课每周安排5小时,3个月搞定一门;
- 有条件就申请证书($50–199 不等);
- 做一个总结/项目/展示物,放进简历或文书里。
第三步:把成果“写出来”
- 可以写公众号推文、小红书记录、LinkedIn总结;
- 也可以把项目链接放进简历;
- 或在PS中自然嵌入:“为了更深入了解该领域,我自学了哈佛课程xx,并完成了xx项目……”
把“我学过”转化成“我有话讲”,这是最打动人的部分。
不只有托福、GRE才是准备。能被看见的自我驱动,才是真正能“出圈”的实力。
当哈佛把顶尖资源摆在你面前,你要做的不是仰望,而是出手。
无论你打算明年申请,还是还在观望出国路线,这些课程,都是你当下就能做的积累。
有了它,你不再只是一个“等offer的人”,而是一个主动为自己构建能力地图的未来申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