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值本届美国大学申请的选校季,在与学生和家长讨论选校方案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些常见的误区,严重影响选校的合理性以及效率。因此,就来跟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希望能厘清一些基本观念,帮助学生和家长走出10大误区,一起做好这项申请季尤为关键的工作。
美国大学申请选校常见10个误区:
1.标化优异就可以进好大学
2.等分数考出来再选校
3.没听说过的大学就不是好大学
4.文理学院=野鸡大学=大专院校
5.美国排名40-55左右的学校一定能保底
6.只想去QS和US News排名都靠前的学校
7.ED一定要冲刺梦校
8.同学都申请某某名校,所以我也要申请
9.要去心目中的完美校10.选校是父母的事情,与学生自己无关
误区一:标化优异就可以进好大学
标化优异是进入好学校的必要条件,但是并非唯一条件。相比优异的标化,优异的在校成绩更加重要。
当然,如果某个申请者的标化成绩很出色,在校成绩不太理想,那么标化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在校成绩的不足,但是这种弥补是有限的。
比如你SAT1500+/ACT34+,TOEFL 110+,GPA86+,如果想冲刺前20的学校,可能性无疑是很渺茫的,如果想冲刺前30的学校那可以尝试。
当然,除了标化,在校成绩、文书、推荐信、活动、奖项、面试等要素在申请中也很重要,只有确保将各种因素做到足够出色,冲击顶尖学校的胜算才会比较大。
如果这些因素存在一个或者多个短板,那么在选校时务必要进行理性分析,合理定位与选择。
误区二:等分数考出来再选校
这个误区乍一看确实没问题,因为确实只有有了分数,才能够准确对标学校,合理选择。而且这个误区对于少部分在申请季的七八月份已经出分的学生来说也是正确的。
但是实际情况是,在选校季很多学生还在奋战标化,考出满意的分数可能要到九十月份,甚至有的学生年底都没有考出满意分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迟迟不确定要申请的学校,网申和相关申请文书就无法开始准备,如果等到申请快截止时再准备,那无疑很难保证文书及其他申请材料的质量。
因此我们建议大家能够根据留学顾问所建议的时间进行选校,如果没出分可以根据预估分进行选择,对于最为关键的ED校,也可做两手准备,同时准备两个学校(不同梯度),之后再视实际出分情况确定将哪一所作为ED校。
误区三:没听说过的大学就不是好大学
在询问学生的梦校时,老师们听到最多的就是斯坦福、芝加哥、杜克、康奈尔、伯克利这些排名前20的学校或者藤校。但除了这些学校,就没有更适合自己的学校吗?当然不是!范德堡,乔治城,圣母,弗吉尼亚,塔夫茨等等,同样也是很好的大学。
但实际情况是,我们曾经听到家长说范德堡不了解,塔夫茨没听过, 这些都不要去。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往往要花很多时间去和家长交流,但是个别家长根深蒂固的观念确实是很难改变的。
所以建议家长和学生们不要到选校季才开始了解学校,而是要在决定出国之初就去了解国外大学,这样才会对目标大学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误区四:文理学院=野鸡大学=大专院校
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简称LAC)又称博雅学院或通识学院,是美国高校的重要种类之一,一般指奉行博雅教育、以本科教育为主、规模小而精的大学。
在大部分美国人心目中,文理学院教学质量超过许多综合性大学的本科,因而成为很多美国中产以上菁英家庭的首选。
但是,在一些中国家长和学生、甚至学校升学顾问的心目中,文理学院因为名字中有College(学院)而非University(大学)、不参与综合排名、知名度不高而被视为“大专院校”、“野鸡学校”。这种看法其实是非常错误的。
文理学院重视本科通识教育和素质培养,强调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文理学院师生比优势明显,一般在1:8左右,LAC的课堂更像小型研讨会,且所有的课都由教授亲自上课。文理学院致力于培养终身学习的人。文理学院的学生在学习多个学科的知识时,大多头脑会变得更加灵活,他们也更有能力发现新机会,并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
此外,文理学院的学生写论文、做课堂演讲、与同学和教授合作的机会更多,这些经历能提高他们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文理学院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高效分析信息的能力,这些能力能使学生受益一生。
如果学生对通识教育感兴趣,或读完本科想继续在美国读硕博进行深造,那么,文理学院打下的坚实基础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误区五:美国排名40-55左右的学校一定能保底
在选校时,对学校从录取难度进行梯度划分很重要,但是实际情况是,个别学生认为保底是自己绝对不会去的学校,所以不想申请,或者只愿意申请自己眼中的保底校(实际保不了底)。
这其实是很危险的,因为美国大学的申请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在申请结果未发布之前,你无法百分百确定自己究竟会被哪些学校录取,如果被“全聚德”那就懊悔莫及了。
所以建议务必选择合适的保底校,这个保底校不单依据排名,而要依据学校的录取难度以及学生的匹配度来决定。
以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为例,这所大学位列2023 U.S. News排名第55名,所以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这所大学能够保底。但是实际上,这所大学的录取难度并不亚于一些前50以上的大学。
这是因为这所大学的工学院,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护理学院都很好。计算机和健康医疗方面的专业更是享誉全球。同时,这所大学的世界排名非常亮眼:2024 QS世界大学排名第63名。
总之,在选择保底校时,务必要和专业顾问进行沟通,确保自己选择的保底校是合适的。
误区六:只想去OS和US News排名都靠前的学校
在讨论选校时,老师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只想去QS和US News排名都靠前的学校。但是实际情况是,满足这个条件的美国大学凤毛麟角。
我们特意梳理了一下US News排名前30,QS排名前50的美国大学以及各个学校的整体录取率:
学校名称 | QS 排名 | US News 排名 | 总体录取率 |
麻省理工 | 1 | 2 | 4.80% |
哈佛 | 4 | 3 | 3.41% |
斯坦福 | 5 | 3 | 3.68% |
伯克利 | 10 | 20 | 11.30% |
芝加哥 | 11 | 6 | 5.40% |
宾大 | 12 | 7 | 4.10% |
康奈尔 | 13 | 17 | 7.30% |
加州理工 | 15 | 9 | 4% |
耶鲁 | 16 | 3 | 4.35% |
普林斯顿 | 17 | 1 | 5.80% |
哥大 | 23 | 18 | 3.90% |
约翰霍普金斯 | 28 | 7 | 6% |
加州洛杉矶 | 29 | 20 | 8.60% |
密歇根安娜堡 | 33 | 25 | 17.69% |
纽大 | 38 | 25 | 8% |
西北 | 47 | 10 | 7% |
从上表可以看出,哈佛录取率最低,只有3.41%;密歇根安娜堡录取率最高,有17.69%,但是这所学校却鲜少在南京地区录取学生。拒统计,在2022-2023申请季,该校在南京地区总共只录取了2名学生,南外和金中中美各一名。
再以纽大为例,尽管这所学校今年在南京地区录取了大约26名学生,但是这个录取人数是基于非常庞大的ED人数的。就拿南外普高来说,每年大约有几十名学生会ED这所学校,但是被录取者却寥寥无几(今年只有3位)。
所以,秉持这个标准去选校是非常不理智的做法。每个排名都是由有商业性质的机构给出的,都有独特的评估指标,选校时可以将其作为参考,但是不能将其视为决定性要素。
除了看排名,还需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学校真实信息,减少对排名表的依赖,并结合学校专业情况、学长学姐的评价、自身条件、喜好、职业方向确定最适合自己的选校名单。
误区七:ED一定要冲刺梦校
这个误区乍一看挺励志和鼓舞人心的,但是实际情况是梦校也分好多种,常见的有:经过全力以赴有可能实现的,不管怎么努力也实现不了的。
如果申请者所选择的梦校是属于第一种情况,那么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一旦录取也是最有成就感的,很多学生也正属于这种情况,我们很欣赏他们为冲刺梦校所展现的毅力和勇气,也很欣慰看到他们经历过奋斗而获得的喜人成果。
但是,如果申请者所选择的梦校属于第二种情况,那么就意味着浪费了宝贵的ED机会,对此我们是非常不赞成的。
总之,在选择ED校时,建议大家能够理智分析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合理进行选择。
此外,在定位“梦校”前,我们认为很多学生并未进行全面筛选,深思熟虑。当你保持开放的态度,积极去了解各种大学,你会发现适合自己的学校很多,所以真没有必要非宾大不去,非杜克不去。
误区八:同学都申请某某名校,所以我也要申请
这个误区很荒谬,不管懂不懂申请的人士,只要冷静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个观点不符合逻辑。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别人申请的学校未必适合自己;第二:申请不等于录取,所以别人申请了不代表别人录取了,更不代表自己申请了就能录取。
类似的误区还有:当你不知道ED什么学校的时候就ED康奈尔;我学长去年靠XXX分数就录取了XXX学校,我今年申请也能录取。
这种过渡依赖别人案例进行选校的做法无疑是本末倒置的,因为比起去研究别人,研究个例,更重要的是静下心来评估自己的筹码,倾听自己的声音,选择申请适合自己的、与自己匹配的学校。
误区九:要去心中完美的学校
在筛选学校时,大家都会列下很多的标准,包括优势专业、学业压力、转专业难度、学费、安全、就业等等,列出的要素越多,就越难选出自己心仪的学校,这是因为完美的大学,正如完美的人一样是并不存在的。
我们曾经遇到过很多纠结的家长,他们纠结的普遍原因是看重的因素很多:他们既想孩子去康奈尔这样的名校,又怕孩子承受不了名校的学习压力;他们想让孩子去卡梅,又怕孩子读不了计算机;他们想让孩子去纽大,又怕孩子在繁华大都市中迷失自我;他们想去申请私立大学,却嫌私立大学学费贵……
这一个个纠结使家长们焦虑无比,使孩子们迷失方向甚至否定自己。其实,摆脱这种情况的方法很简单:放弃完美主义,从可选范围内选最适合自己的学校;此外,相信自己的孩子,不要为没发生的事情而焦虑。
误区十:选校是父母的事情,与学生自己无关
在选校时,家长们和指导老师沟通都非常充分,但是部分学生却鲜少参与,问他们想读什么专业方向、想去大学校还是小学校、对地点有什么喜好、对选校有什么看法时,他们常常一脸茫然或者表示无所谓。
他们难道没有自己的喜好吗?当然不是,只是他们从小到大习惯了依赖父母,习惯了听从安排,而未意识到一个事实:大学是要自己去读的,自己的体验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们建议学生们在选校时不要当甩手掌柜,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了解学校,积极和指导老师沟通,然后汇总多方信息和建议,遵从自己内心,制定最合适自己的选校表,并朝着这个选校表中的冲刺校去努力。
总之,选校是申请季最关键的工作之一,我们真切希望学生和家长们能够规避以上各种误区,合理选校进而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