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录取从来都不是单独的某一项内容就能够满足招生官的审核标准的,美国大学在招生时总是强调全面评估,部分大学也公开了录取数据,每年申请季总是有一大批看似符合要求,却被拒之门外的学生, 那么美国大学全面评估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如何规划才能最大化录取概率?
美本申请录取因素
在美国做了10多年的升学规划和申请服务,其实每一年的评审标准都会有点不同,从大体的角度来讲,一般会从四个方面去看:
学术成绩和成就
课外活动
个人性格特色
学校内部招生偏好
前三项是我们作为学生可控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达到需求的,而最后一项“学校内部招生偏好”是我们不可控制的东西
可控因素审核权重前3项可控性的因素,在你的申请被阅读的时候,一般来讲各部分的权重大概是:学术成绩占40%,它永远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课外活动(领导力)占30%;最后申请文书和面试以及推荐信占30%,其中推荐信也并不是我们可控的一个因素,但是大部分学校的老师都不会刻意为难学生,所以一般推荐信并不是一个会爆雷的点。
美本招生官的审核重点
第一轮:学术成就
毋庸置疑,学术成就可以说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审核标准,往往是能否进入某个大学的敲门砖。虽说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美国大学对于学术成绩意外的个人能力比较看重,但依然是有学习成绩这道门槛的。
成绩单质量
一般招生官会看成绩单里面是否有失误,比如平时成绩都比较稳定,而某个学期的成绩突然低很多,这种情况会被考量是否是偶然的一次性事件,一般一次失误的话是可以被理解的。
另外就是成绩单里是否有异常值,是否有违反学校纪律或学术准测的行为,例如抄袭/作弊等行为。
课程匹配度
课程匹配度对于大部分学校的申请还是比较重要的,同样的GPA,招生官一般就会衡量课程选择和难度是否与你的申请方向匹配。拿了更多AP和HONOR的课程肯定要比只有正常课程成绩的更被看好。所以这个对于高一高二选课的时候就有指导意义了:不只要拿好的成绩,还要和你想要申请的专业方向能同步。
成绩与课程难度
成绩有加权和不加权,加权成绩相当于把一些AP/IB这种更难的课程成绩算进来了,直接体现了课程的难度。这对于招生官来说,是能够看到你的学习深度以及学习能力的。
标化考试
这个就比较直观了,参加过哪些考试:是否参加了SAT/ACT,考了多少个AP成绩,或者是IB成绩,这些和你将来要去学的专业是否相关?另外对于国际生来说,语言成绩(托福)也是很重要的衡量因素。
第二轮:课外活动
每一个活动的的描述只有150个英文字符的长度,也就是大概30个英文单词,所以要在30个英文单词里有效的描述出你的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显性的
招生官会解读你的申请中那些显而易见的活动内容,首先是否有一些特殊才艺:比如钢琴学习了10年,高尔夫学了10年。。。其次你所参加的活动具备的广度和深度:比如你的公益活动持续了多久,帮助到多少人,是否具备社会价值?另外,你的活动中是否展现出了领导力和影响力:不如你在活动中是怎样的职位?被影响和辐射到的人有多少。。。这些都是招生官会重点评估的问题。
隐性的
首先招生官会去扫描活动的价值,用英文讲叫value scale,就是说你到底在活动中学到了什么:比如体育活动里,是否能体现出你的热爱?你的坚持?。。。其次,你提供的活动是否是慢慢发展起来的兴趣,而你在这个发展中是否有长足的进步?再有,你的活动中是否可以体现你求知探索的精神?最后,招生官会从你的活动中分析你是全才还是更善于精专?第三轮:非量化部分
美国大学对于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这一点是非常重视的,在整个申请过程中,非量化部分是很重要的。招生官不会看到学生的具体名字,但是会给每位申请者有一个画像,在审核完学术成绩和课外活动后,会通过文书和小作文来分析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一般来说,会对一下这些方面着重判断:
求知欲(学术好奇心)
思想性
兴趣爱好
创造力
公民社会参与度
个人背景
文化视野
是否多元化发展
家庭背景
人际交往能力
人格魅力
是否善良
是否具备领导力或团队合作能力
第四轮:综合投票
以上三轮完成之后,就是把所有这些结论综合在一起,提炼出每一位申请者的学术成绩基本信息,总结出课外活动两点,以及文书所呈现出的个人性格与非量化能力。
你4年来的学业和课外活动,将在几分钟内被招生官读完,你需要通过展现真正的兴趣(主题)和领导力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