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国研究生 > 如何自己DIY申请美国研究生?给点建议

如何自己DIY申请美国研究生?给点建议

在线咨询

1. 语言考试

申请出国要参加的语言考试不外乎 TOEFL、GRE、GMAT、IELTS、LSAT 等,后面三种我没参加过就不说了,仅谈谈自己对前面两种考试的一些理解和感受。

我考试分数具体如下:

GRE,Verbal 160 + Quantitative 168 + Analytical Writing 3.5;

TOEFL,Reading 29 + Listening 26 + Speaking 23 + Writing 25,Total 103。

(1) GRE

大二下学期我开始准备 GRE,标志性事件是报名参加 XDF。上XDF,一来学知识,二来听故事,毫无疑问故事是重点。知识呢,也懂了那么一点,但最终落实到脑子里的,还得靠自己下功夫。XDF 在我看来,教给人的主要是学习的方法,千万别指望靠 XDF 帮你突击给你提分。

你的进步百分之百完完全全是自己实打实的时间和精力换来的,没有第二种可能。我不认为有所谓生而知之的”天才”,那些你认为的所谓”异乎寻常”的人不过是效率更高罢了。

总地说来,XDF 可以上,但应该做好收获小于预期的准备。我个人推荐去北京学,因为那里的老师水平相对较高,而且一定要上强化班,效果会好一点。

(2) TOEFL

最好是先考 GRE 再考 TOEFL,好处显而易见。GRE 好比一座大山,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爬上去,看到前面的小山 TOEFL,再稍微使使劲也就上去了;但若是先准备 TOEFL,你基本不会感觉比上来就学 GRE 省力多少,它也是一门难度不小的全新的英语考试,然后再学 GRE,仍然会很痛苦。

GRE 的阅读和写作难度基本完爆 TOEFL,比较认真学过 GRE 的人面对 TOEFL 的这两项基本无须专门准备,底子在那儿呢,做做TPO 找找感觉就够了。

口语我用了一本书《新托福口语胜经》,翟少成老师编写的,里面有针对每道题的分析和解读,也有参考答案。最好用的要数”模板”了,我都是套的这些,思路清晰大同小异。也有很多人主张不用模板,到时自由发挥,也能拿 23 以上的分数,因人而异。

我个人建议每种考试最多考三次,因为多于三次的考试无论成绩多高,对申请的作用很可能低于把精力用在其他方面。没有人能把每一项都做到完美,见好就收,适可而止——GT 有风险,考试需谨慎。

2. 选校

这一环节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今后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必须慎重认真对待。

(1) 目标

这取决于你出国读书的目的和未来的打算。

如果想不花家里钱在美国读硕士,不是至少”大牛”级别的就死心吧,美国越来越穷了,没有闲钱养外国人读硕士。为什么博士有奖学金?因为你在帮老板做研究,你在用自己的智商打工,你在用脑子搬砖,给你的钱是工资。

读硕士没钱是因为你对研究的贡献很少,对老板的帮助很少,人家为什么要给你钱?当然不排除差一些的学校会发钱给硕士生,或者少数专业的少数名校硕士有奖的情况。

比如塔夫茨大学的经济学硕士(不错的经济学博士跳板项目),会很大方地发奖,因为他家没有经济学博士(所以专业排名很低),资金压力小了很多,系里有钱都给了硕士生。也看到过留学论坛上有人报心理学、城市规划硕士有奖,甚至最火的金融硕士也有,只要你够强。

如果家庭条件可以支付在美国读书的学费,那么选择范围立马宽广很多。英国明确把教育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美国也不傻,越来越多的自费硕士项目就是这么创立的。本科就更不必说。

这里的硕士又大致分为三类,计划留美工作、回国工作、留美读博士。

想硕士毕业就留在美国工作,是一件非常非常难的事情,但还是要看专业。据我所知,文科基本没戏,理科、商科稍微好一点,工科相对容易。著名的”CS”专业出奇地好找工作。

另外,有些名气不算很大的学校就业情况相当好,比如伍斯特理工学院就是一个。

同时,学校的地理位置也非常重要,东北和西南(与中国不同)是两大发达地区,尤其是纽约、华盛顿、洛杉矶、旧金山等大城市,实习的机会多,在这些地方读书以后,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找工作都是很好的准备。在美国的工作没找好的话,自动加入”回国工作”的行列。需要回国工作的这一类人,留学最重要的貌似是学校的名气。

不禁想到了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近年来逐渐成了留学党所熟知的”大水校”。国内的用人单位很少有人了解美国学校的情况(也许外企不同),基本看大学的名气,而且他们也知道现在的留学生越来越廉价,很多都是”镀个金”而鲜有真才实学。至于想要留美继续读博的人,更要关注的是硕士学校的专业排名,重点培养的是自身专业领域内的学术能力。

如果希望本科毕业直接到美国读博士,除了理科背景稍微容易一点(工科勉强可以)之外,文科商科(法学更不用说)真是难上加难,像比较文学、金融、管理、营销等几乎是不可能的。纯理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天文、大气等)出身的同学可以适当调整研究方向,比如数学申请金融工程、化学申请材料工程、生物申请生物医学工程、地学申请石油工程等,向偏应用的方向转更有利于毕业后进入业界,否则只能走学术道路寻找教职了。在业界往往能有更高的收入,也更”忙”一些;在学校会轻松一点,待遇稍差,压力主要来自科研,tenure 不是那么好混的。

(2) 排名

排名主要是专业排名和综合排名。上面已经有所提及了,目标是回国和留美的同学选择学校时应该有所区分,回国的要有名气、综排高,留美的要本土化、专排好。

万能的 Excel 要发挥强大的作用了!我在寄托天下的经济版找到了一个 Excel 文档——”美国经济学项目大全”。虽然有几年了,个别网站和细节已经过时,但总体来讲信息基本准确。最关键的是表格包含了该校是否有硕士、博士项目,可以利用排序和筛选功能进行划分,方便快捷,一目了然。然后我找到了 USNews 的美国大学综合排名,以及经济学的专业排名。因为我打算继续读博士,所以专排为主,把前一百名的挨个看下来,与综排相对照,找出其中专排高于综排(我甚至算了一个专排:综排的比值排序,类似于”性价比”)的学校,再按照项目大全挑出有 terminal master 的学校,于是确定了一个初步的选校名单。

(3) 标准

指的是具体到每个项目的录取标准。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GPA
  • 美国承认的学士学位
  • 课程(专业课和数学课)
  • 语言考试(GT)成绩

GPA

大多数学校的最低要求是 3.0/4.0,也有说 B 的。只要你在 75 分以上应该都没问题。

学位

不用多说,无论挂科多少门一定要按时毕业,否则会很麻烦。

课程

以经济学为例,大多数学校要求申请者学过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或者其他可以替代的课程。在数学方面,几乎都要求修过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个别项目还提到了实分析、泛函之类的课。

GT

越高越好。当然,具体的细节还是要以目标学校官方网站上的信息为准,比如 TOEFL 最低 100,口语最低 23,GRE 数学平均分 164,GRE 写作低于 4 不建议申请……有些学校还会给出历年录取学生 GRE 各项分数的统计信息,这些功课一定要提前做,“有的放矢”才能“有备无患”。

(4) 定位

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你的 GPA、GRE、TOEFL、推荐信、PS、CV/Resume、Writing Sample、出身学校和专业等等,组成了你自己的一套申请材料,你三年多与申请有关的履历全包含在了里面,这些东西决定了你的申请结果。

所谓”扬长补短”:尽力放大自己的优势,比如成绩更优异,课程更全面,经历更丰富,科研更专业等;在可能的范围内避免硬伤,比如 GPA 不到 3,GRE 写作 2.5,TOEFL 口语 16,无实习,无获奖等。有了这些硬件上的准备和分析,就大致可以把自己定位在某一个层次上了,硕士或博士,TOP10、30、50 或是 100。

自己不会定位?文科建议去寄托天下,商科上 Chasedream,工科到一亩三分地,还有太傻、尚友、滴答、小马过河等也可以看看。在论坛发定位帖,肯定会有人为你出主意,而且很可能是”资深业内人士”。关于出国的问题都可以问,懂行的校友们不会让你失望。

至于线下,最好的方法是找背景相似、申请专业接近的学长学姐请教,他们”过来人”的经历是最鲜活有价值的。根据定位结果,在通过排名得到的学校名单里面进行进一步的筛选,以”冲刺:主申:保底=2:5:3”的大致比例敲定最后的选校名单。

申请学校其实跟谈恋爱、结婚基本一样,是双向选择的过程,只有”两情相悦”才能修成正果。自己的各方面素质要与学校/教授的特质相匹配,”求同存异”才能”有戏”。这些东西都是”定位”阶段必须考虑的。

金秋十月的北校宿舍

3. 准备申请材料

(1)GRE、TOEFL

这里是说送分。一般对大陆的申请者来讲,美国的研究生项目都要求寄送 GT 的官方成绩单;个别学校可以先提交扫描版,录取以后再提交官方版;排名靠后一些的学校,有时只需要 TOEFL 成绩,能提供 GRE成绩更好。总之早晚都是要让 ETS送分的。

GT 分数是强制性要求的,早寄送早舒坦,给自己和学校留出足够的回旋余地,千万别误了申请大事。万一出了什么差池也不要慌,积极地利用各方资源解决问题,一般来说美国大学都很人性化,不会不讲道理跟申请者过不去的。

(2)Transcript

提交材料,不同学校、专业的要求不同,但越来越多地转向利用网络传送电子版,是一个大趋势。

例如我申请的明尼苏达和密歇根都是全程电子版,省去了很大一笔海外邮递费。另外的学校呢?或多或少都要寄一些纸质版的文件过去,其中必不可少的是成绩单。

(3)Personal Statement OR Statement of Purpose

个人陈述是申请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学校直观了解你的直接途径。

Personal Statement 和 Statement of Purpose 有什么区别?当然要以申请学校官网上的信息为准。一般来讲,PS 是说自己的”过去”,而 SOP 则侧重”将来”。

有人说 PS”最关键”“能力挽狂澜于既倒”“让原本无望的申请起死回生”,我无法验证或反驳这些说法,但认真写作、修改肯定是没错的,写什么?三点:

  • 1. Why this major?
  • 2. Why your program?
  • 3. Why me?

1. Why Economics?

讲我为什么要读经济学。找到一个起始点,是它诱发了我对经济学的兴趣和热情。于是我选了微观经济学这门课作为故事的开始,然后引申到了一些发展科技、建设国家的伟大志向之类。

2. Why your program?

夸他家项目多好多好,有研究传统、学术底蕴啊,教授水平高啊,关心学生啊,学习条件好啊,地理位置好啊……除了个别特别需要指出的特点,对每个学校的说法大同小异,改改校名和教授名字就行。拍马屁可以,但要掌握好度,要干货别来虚的。多用名词和动词,少用形容词和副词。

3. Why me?

这一块是主体部分,占总篇幅的三分之二。讲自己的经历。科研、实习、交流、获奖、任职、活动等,所有在 Resume 中没有体现或体现不够但对申请有利的内容都可以写,并且适当润色放大。同样,这部分最好是具体地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少用假大空的形容词。最好能有针对性地展开叙述,根据学校和专业设计文章思路和结构,比如申请的是研究型的项目就侧重科研经历,应用型的就突出实习。

(4)Curriculum Vitae OR Resume

俗称简历。CV 和 Resume 什么区别?CV 是一套比较完整、严谨、细致的学术型简历,可以精确到某年某月某日的某次会议上的某篇论文,适合有一定科研背景和经历的人使用,比如大学教授;Resume 则简明扼要,清晰地描述出自己的主要经历即可,相对来讲随意一点,没有特别刻板的规格,适合学生使用。所以,如果你是本科生,一般写 Resume 就足够了。

简历里面写什么?

无非就是教育背景、工作经历、荣誉奖励、能力技术等。一定要具体有根据,跟 PS一样道理,还是多用动词和名词,少用形容词和副词。要让读者感觉你确实做了很多,而不是信口开河。要分条叙述,运用多层标题、不同字体,结构安排一目了然。教授看每个人材料的时间也许难以想象的短,抓住重点来展示,不要因为视觉效果“不够冲击”而丧失宝贵机会。

(5)Recommendation Letter

选择推荐人,大概有几条标准:了解你,起码认识你三四个月,找从没见过面的校长、院长推荐还是算了;支持你,不看好你的推荐人是不会帮你的,或许有其他借口但根源还是你不够优秀;匹配你,是指推荐人能够为你申请某项目提供能力上的证明。

一定要趁早联系潜在的推荐人,最晚九月份开始(其实还蛮紧张的),尽早参与推荐人的工作并且赢得良好印象甚至表露自己可能需要推荐信的想法,只要方式得当,对获得高质量的推荐信来说都是值得的。我锁定了七位,博导、副教授、讲师都有,最后只用上了四封。

一般来讲,学校是需要三封推荐信的,绝大多数都可以在网上提交电子版,每个申请者申请十所(保守估计)学校,如果是三位老师,那么每人就要转发十次邮件,这种事情其实蛮琐碎蛮烦人的,推荐人多一些可以减轻每人的负担。

当然,比较好的方法是在集中的某一时间,向同一位推荐人批量发送推荐信请求,这样推荐人就可以一次性转发多封推荐信邮件给你能大大提高效率。不过,由于各个学校所使用的网申系统不同,推荐信的提交方法也不太一样。

印象中 Applyweb 和 Applyyourself 的系统做得很人性化,可以随时发送邀请,自由更改推荐人;而有些系统就不够友好,于是,如何协调好各个学校推荐信请求发送的时间,是个技术活儿。

4. 提交申请

现在绝大多数学校都采用网申,只需要邮寄成绩单就可以了。

我申请的密歇根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更是全部电子化,强校风范可见一斑。

需要注意的地方:

反复确认填写信息准确无误,尤其是姓名地址专业等关键空格;

家庭地址和邮寄地址基本每个学校都要填写,建议在本地文档中写好,直接复制会省力许多;

姓和名位置不要搞错;

在选校的 excel 表格中记录不同学校的各种信息,一定要及时查看更新,忘记了具体要求(比如 Rolling 与否)就麻烦了;

每个申请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尽量相同吧,应该没人会窃取你的申请账号,一样的账户对自己方便,自己的电脑就让浏览器记住密码;

看清楚每个学校对材料的具体要求,并不是所有学校的 PS 都没有格式限制;

确认每一个文档语法、排版、字体、词汇等的正确性;

一定要至少提前一天提交,给自己留出回旋的余地,万一有什么缺漏也好补救;

出了问题或者有不明白的,一定要找负责人确认(发邮件甚至打电话),不要想当然,否则损失是自己的;

如果自己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会给申请”减分”,那么可以在补充材料中中肯地评价和说明。

5. 结语

对于美国研究生申请,我其实从刚进校时就有此计划并且也从各方面装备自己:GPA,校园活动,英语成绩——一些无可争议的硬件条件。

但是一路申请下来,我觉得申请并不仅如此,下面是我从申请几个大方面总结的一些小小心得:

(1) 做好 School Research

这是经常被大家忽视但又很重要的部分,首先在申请前就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你是想去香港,美国,还是欧洲?你是想要名牌大学,还是学喜欢的专业,选一个高质量的 Program?是只是读书,还是想要最后留在美国?

不同的目标决定了你今后的努力方向,如语言成绩,GPA 高低等。

另外,确定好专业的最大优点是实习的总体方向可以确定下来,例如公司类型,部门,工作内容,不会像无头苍蝇,没有方向。

实习是申请中很重要的一环, 其内容与质量最后申请的结果有很大关系。

(2) 丰富自己的经历

纵观所有申请者,尤其是中国申请学生,大家的共同点都是:高绩点,高语言成绩,丰富的课外及实习经历,海外交换经历。

在大家各种分数区分度不高的情况下,一篇论文或一段科研经历足够使你脱颖而出。可以多跟老师联系,争取论文或科研的机会,哪怕挂个名也是极好的,因为“人无我有”。 勤快点,活络点,积极点,说不定哪位老师一拍脑袋就先想到你了,这就是机遇。推荐信、实习同理。所以无论怎样,尽量不要让自己在上面的任何一环落后。

(3) 调整心态,不惧怕失败

申请季的过程是需要和周围一群出国党沟通交流的,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其他人的进度和实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相互积累经验。你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消息,分数,面试,offer,可能身边好友 offer 满天飞,而你还在苦苦等待一个面试。可一定不要让这成为你放弃或者灰心的理由,安心准备好自己的申请是最重要的。

像高考一样,申请季也是一场漫长的战斗,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而且不到最后谁都不知道结果,所以一 定要有耐心,放平心态,offer 总会有的。

美国研究生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