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家孩子正在准备美本申请,估计这几个月都在讨论一个问题:“要不要冲早申?”
一边是家长们看到各种录取数据心动不已:某些名校早申录取率竟然是常规申请的3-4倍;另一边又怕孩子没准备好,仓促上阵,反而丧失了最佳机会。
到底该不该让孩子加入早申的赛道?
一、早申到底有多香?数据不会骗人
先摆几组数据,大家感受一下:
- 阿默斯特学院:早申录取率是常规的 3.8倍。
- 达特茅斯学院:早申录取率是常规的 4.3倍。
- 布朗大学:早申录取率是常规的 4.5倍。
- 杜克大学:早申录取率是常规的 3.5倍。
还有更极端的:
- 芝加哥大学早申录取占 总录取人数的80%;
- 弗吉尼亚大学早申录取占 总录取人数的62%。
这意味着什么?——如果孩子真的有准备,真的敢在早申就出手,能提前上岸的几率比别人高出好几倍。难怪越来越多学生扎堆早申。
根据Common App最新发布的数据:2024-25申请季,早申请人数突破90万,比去年同期增长6%。其中,中国申请人数增长了9%,依然是最大生源国。这就是现实:很多人嘴上说“美本降温”,但真正的数据告诉我们,美国本科申请依旧火热。
二、别被数字迷了眼,早申不是人人都合适
说到这,估计有些家长已经摩拳擦掌,心想:既然录取率高,咱也冲一个!
等等,先泼点冷水。
早申不是万能药,更不是所有学生的救命稻草。
为什么?
- 竞争更卷
能够提前11月前就把标化、文书、活动全部准备齐活的孩子,本身就不是“普通选手”。他们往往是从高一就开始规划的,实力本来就强。你家孩子要是临时抱佛脚,贸然跟他们拼,很可能是“陪跑”。 - ED是捆绑的
大多数ED(Early Decision)申请都是“绑定”的。一旦录取,就必须去那所学校。家长要算好账,孩子要想清楚。如果目标校不是特别心仪的第一志愿,贸然签这个“卖身契”,后悔也没用。 - 准备周期短
标化成绩不理想?文书还在赶?活动没整理好?对不起,11月的截止日不会等你。
所以,早申的确香,但只适合有准备、有实力、有目标的学生。我们帮学生做过几百份早申策略规划,总结下来,大概有以下几类:
适合ED的学生
- 心中有明确的梦校,非它不可。
- 学术成绩和标化水平已经超过该校平均线。
- 文书、活动、推荐信等材料早早打磨完成。
- 家庭对财务状况心里有数,不需要等RD阶段比奖学金。
适合EA的学生
- 申请材料准备充分,但还没想好一定要去哪所。
- 希望多拿几个offer在手,后面好调整策略。
- 想早点知道结果,减轻一些不确定性的焦虑。
不建议早申的学生
- 标化成绩还没达标,计划12月或次年1月再考。
- 文书和活动准备仓促,质量没法保证。
- 对目标院校还不确定,怕被绑定。
换句话说:早申是加分项,不是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