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顶尖美国大学的录取率不断创下新低,国际生想要获得录取更是难上加难。有许多家长和学生都有这样的疑问:
国际生在美本申请中是不是真的很“吃亏”?有什么办法可以弥补劣势?
有没有必要为了让孩子升学更省心,花大钱办移民?
美国大学的招生办会不会“区别对待”中国籍学生?
今天跟大家聊一下所谓的“国际生身份”,以及它会如何影响录取结果及经济援助申请!在正式开始之前,先来带大家回顾一下近年美国高等教育界最重磅的事件之一 ——
2023年六月,美国最高法院以6:3的投票结果,裁定哈佛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带有种族意识的招生计划违宪,平权法案正式被推翻。
美国的平权法案是一套法律、政策、指导方针和行政惯例,旨在终止和纠正某种特定形式的歧视的影响,给予历史上被排斥、缺乏教育和就业机会的群体特殊的考量,特别是少数族裔或妇女,帮助他们获得教育和就业机会。
平权法案被推翻意味着美国大学在往后的录取决策过程中,不能仅基于种族作出录取决定。
以首席大法官John Roberts的解释作为参考:大学招生官只能在以下情况考虑种族,即允许申请者解释他们的种族是如何影响他们的性格和表现,继而将对大学带来何种具体的影响或贡献,但大学招生官对任何一名申请者的评估和判断必须基于其作为一个个体的整体经历,而不能是基于种族因素。
但需要注意的是,平权法案被推翻虽然势必在整个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对并未持有美国护照/合法身份且长期在国内生活的中国籍学生而言,影响并没有那么大。
大部分美国大学都会对“美国本土申请者”和“国际申请者”进行区分,而这种区分无论是在申请审核还是经济援助申请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具体大学而异,详见下文)。但无论如何,在大部分情况下中国籍学生一般都会被划分为国际申请者,而在美国大学里国际生的比例一般在10-20%,不会有过大的浮动。
平权法案主要针对的是美籍亚裔、美籍非裔和美籍拉丁裔和美籍少数群体,他们一般是被放在“本土”申请者池子被评估,跟国际申请者不是一个赛道。
下面就来进入正题,本篇文章较长,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为什么大学需要区分国际生和美国本土生?
国际生和美国本土生的区分标准是什么?
国际生会不会被“歧视”?
美高学生真的有更大的优势吗?
中国学生如何弥补“天然劣势”?
为什么大学需要区分国际生和美国本土生?
大学对国际生和美国本土生进行区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1、在“国际化”和“保留本土底蕴”中取得平衡
部分大学在招生的时候,对国际学生都有一个比例上的要求(比如招生总数的5%-10%)。
学校为了避免招收很多来自同一背景或地区的学生,也会偏向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人种中录取一定比例的学生,也就是现在美国大学非常强调的“diversity”(多样性)—— 不过自去年哈佛平权运动案败诉以来,理论上美国大学只能在非常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考虑种族因素,参考上文。
2、关于申请流程上存在的差异
比起美国本土生,国际生往往需要提供额外的申请材料,比如说英语能力考试成绩(托福、雅思、PTE、多邻国等)以证明英语水平,以及存款证明等。
3、关于申请经济援助和录取概率的差异
很多大学对国际生实施Need-Aware政策,也就是在审阅国际生的申请时会考虑其财务状况是否能负担学费,如果学生申请经济援助的话,会对录取决定造成负面影响。
国际生和美国本土生的区分标准是什么?
一般来说,大学认定学生是否是国际生的标准分为以下几种:
1、根据公民身份和绿卡作区分
大部分学校是按照公民身份和是否持绿卡来定义身份的,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埃默里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
· 绿卡:即美国永久居民卡,绿卡持有人保持原来国籍,持母国护照,只是有了在美国长期居住和工作的权利。
· 美国公民:即美国国籍,持美国护照。
在这些学校,若学生不具有美国公民身份,也不持绿卡,就会被定义为国际生。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非美国公民或永久居民的学生被视为国际生。即便学生是在美国上高中,只要没有公民身份或绿卡,也还是国际生。
达特茅斯学院:所有非美国公民均被视为国际生,以下情况除外:美国永久居民、符合条件的非公民以及在美国的无证件学生。
卡内基梅隆大学:我们将国际申请人定义为非美国公民或永久居民,且计划持临时签证在美国学习的学生。
2、根据高中所在国家作区分
有一部分大学会根据学生的高中所在国家来判断申请人是否算国际生,比如芝加哥大学和康奈尔大学。
这里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在美国高中上学的中国公民;二是在美国以外上学的美国公民。以芝加哥大学的解释为例:
芝加哥大学:在审核申请的过程中,一个申请者的身份是根据其高中所在地来区分的。
如果你是一个在美高上学的中国公民,芝加哥大学在审阅申请的时候会把你放在美高的“池子”里来评估,并且遵循和美国公民一样的申请流程。
但在申请经济援助这个方面,申请者的身份则还是根据国籍来区分。如果你是一个中国籍学生(即使在美国上高中)又申请了经济援助,芝加哥大学还是会考虑到你非美国公民的身份。也就是说,如果你申请了经济援助,还是有可能对录取几率造成负面影响。
如果你是在美国以外的地区上学的美国公民,芝加哥大学就会在审阅申请时把你当作国际生来对待(即便你拥有美国国籍)。但在申请经济援助这个方面,即使你在美国以外的地方上高中,你还是有资格申请联邦政府提供的经济援助的,和其他美国公民一样适用Need-Blind的政策。换句话说,即便是在国外上学的美国公民申请了经济援助也不会影响录取几率。
康奈尔大学:非美国公民或永久居民均被视作国际生,但是招生办会依据学生目前就读的学校来审阅申请,而非根据公民身份。
总括而言,按照高中所在国家区分申请人的大学其实是有两个区分的标杆:是否申请经济援助以及“Context”(详见下文)。在审阅过程当中,大学会把你放在与你有相似教育背景的申请人中去评估,而不会考虑你的国籍。
但是如果你没有美国公民身份却又申请了经济援助,这还是有可能对录取几率造成负面影响。当然,大部分申请美国大学的中国申请人是不用考虑财力问题的,故而没有这个担忧。
3、不作任何身份上的区分
在这里“不区分”的意思是 —— 无论申请者是国际生还是美国本土学生,在申请过程和经济援助上都没有任何区别。
这样的学校较少,全美目前只有八所综合性大学实行不区分制度,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达特茅斯学院、布朗大学、乔治城大学、圣母大学。文理学院则有三所 —— 阿默斯特学院、鲍登学院和华盛顿与李大学也是不进行区分。
这十一所大学对国际申请者实施Need-Blind政策,可以理解为比较“财大气粗”,在审核申请时不考虑任何学生的经济状况,无论学生是否申请经济援助,都不会对申请结果造成任何影响,也就没必要进行身份上的区分。
哈佛大学:由于所有申请者均遵循相同的流程与时间表,并享有同等的经济援助资格,我们无需将申请人区分为“国际”或“本土”类别。我们的申请群体中既有从美国高中申请的外国公民,也有从全球各地高中申请的美国公民。当我们提及“国际招生”时,通常指在美国境外学校就读的申请人,因为这些学校提交的材料可能与美国高中有显著差异,且需要具备特定专业知识进行评估。我们不会根据公民身份或高中所在地设置录取配额。录取决策绝不因申请人是否申请经济援助而受影响,外国公民申请经济援助同样不会影响录取结果。
普林斯顿大学:我们以相同的方式审查所有申请,无论申请人的国籍或高中所在地如何。在考虑经济需求时,我们也不会区分国际学生和本地学生。
耶鲁大学:因为国际生和美国本土生都遵循一样的申请流程,而且对所有申请人提供Need-blind的经济援助政策,因此没有必要进行区分,也没有优劣之分。
达特茅斯学院:我们将以同样的审核标准审阅国际生和非国际生的申请,会考虑国际生所面临的环境(家庭环境、高中环境、当地的教育系统、学校是否提供课外活动、是否可以参与SAT/ACT考试),且不会考虑申请者的财务情况。
乔治城大学:国际申请者的申请流程与截止日期均与美国公民相同。我们对所有申请人(包括非美国公民及非永久居民)的评审均不考虑其经济状况,因此无需在申请时提交资金证明。简而言之,我们全面实行Need-Blind的录取政策,此项政策对所有申请者一视同仁。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些学校不对国际生和美国本土生进行区分,但如果英语不是你的母语,且不满足免除语言成绩的要求,还是要提供英语水平测试的成绩(托福、雅思、SAT、多邻国或PTE等考试)来证明自己可以在全英语环境下学习。
国际生身份会不会“被歧视”?
所有的大学,无论是采取的是Need-Blind还是Need-Aware政策(即在审核申请时会考虑申请者的经济情况,若申请经济援助,可能会对录取结果造成负面影响),都强调了Context(环境)这个词。
普林斯顿大学
与审核美国本土申请者的情况类似,我们在评估来自美国以外地区的申请者时,会考虑他们的具体背景(Context)和机会,包括不同国家和国际教育体系的情况。我们对任何特定的教育体系或国家没有偏好或优势。
加州大学洛杉矶
UCLA在审核申请时不会考虑学生的公民身份/居住地。出于入学目的,招生办会在学生的高中背景(Context)下对其进行评估。
阿默斯特学院
我们所有的申请人的评估都是在其学校背景(Context)下进行的——我们将每个学生的表现理解为特定教育环境的产物。
达特茅斯学院
我们试图在每个申请人的背景(Context)下理解他们,对于国际学生来说,我们会考虑到他们所在国家的教育体系、课外活动的资源和参与标化考试的便利程度。
这个Context是各个大学在申请要求里比较含糊其辞的地方,也是所谓“歧视”的发源地。因为各个地方的教育制度不同,招生官无法横向比较,只能根据申请者在该教育体系中的成功程度去判断。
在美国读高中的学生,无论是不是美国公民,其竞争对手都是其美国高中的同学;相应的,在中国读高中的学生,无论有没有美国护照/绿卡,都只会在该中国学校的制度下去比较。
这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但问题就在于,也许从一开始,招生官就会比较认可某些国家/地区的教育,觉得那里的学生会更符合自己的要求。
很多美国大学都会在官网上宣称 —— “我们很熟悉各个国家、地区的教育体系和评分系统”或“我们不预先限定任何特定国家的录取人数”——
麻省理工学院:我们不会针对学校或地区设定录取限额(quotas) 。
哈佛大学:任何时候招生过程都不存在录取限额(quotas),对所有申请者一视同仁,国籍或高中所在位置不会对录取结果造成任何影响。
但无可避免的是,美国大学的招生官往往会更加信任、更加偏爱美式的或者国际化的教育体系。
在这种情况下,在美国上高中的学生在申请中明显占有优势。
美高学生真的有更大的优势吗?
美高学生在申请美国大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美国大学招生官特别看重创造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实际的生活技能等等,而这些都是美国教育所重视的品质,也就是所谓“国际化”人才需要的品质。
美高经历的核心优势在于,它能系统地培养招生官所看重的品质 —— 鼓励大胆尝试的创造能力、依托研讨与写作训练的独立思考,以及在自主管理中习得的生活技能。这些能力更容易构成独特的申请叙事,也预示着美高学生往往能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并贡献于大学多元社区。
某些美国高中和重点大学的联系更加紧密,被称为Feeder School或生源校。
这些美高一般位于大学周边,不少大学教职工子女会选择就读,学校每年都会预留出一定的位置给这些中学,这些美高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比如普林斯顿大学周边的一所Feeder School ——劳伦斯威尔中学(Lawrenceville School),下图是该学校过去五年来重点大学的录取人数,普林斯顿大学36名,哈佛大学23名,宾夕法尼亚大学32名,耶鲁大学18名,芝加哥大学19名……数据十分可观。
美高学生的GPA、推荐信等申请材料明显更具有可信度。删掉一个最低分,修改一门课的成绩,可能对中国的某些高中来说是心照不宣的“正常操作”,但在美国高中这是不存在的。
要知道,若是发现了伪造成绩,许多美高的教职工会丢了工作不说,校领导也是要吃官司的。基于此,招生官往往会抱着“怀疑”或更谨慎的态度去审视每一个非美高学生的申请。
除了申请材料的可信度,美高学生的优势还渗透于申请的各个细节,在活动方面,美国高中所能提供的活动如领导力、社区服务、表演艺术等等比各种学术竞赛明显更符合招生官的胃口。
在文书方面,美高学生有更多机会参观拜访心仪的大学,建立起联系,对Why School类文书题目的作答也就得心应手了。
另外,一些大学的面试官还会到一些高中举办宣讲会或招生活动,美高学生有机会与这些面试官进行面对面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大学对美高学生都免除了雅思/托福成绩要求。
建议所有的美高学生都提交托福或雅思成绩,且不说许多大学对英语非母语者免除语言测试的条件都非常苛刻,各个大学对英语考试成绩设有门槛要求主要是为了考察申请者的口语(Speaking),即使是美高学生也不一定代表着口语交流无障碍,或者说仅仅是美高学生这个身份并不意味其社交是没问题的。
许多大学最担心的一点是,中国的学生会形成自己的一个小圈子,只和“自己人”玩,不能真正融入美国大学社区里。因此无论是在哪里上高中,都建议学生提交优秀的托福/雅思成绩,来证明自己确实能够无障碍地融入全英文的环境。
其实这也是为什么某些美高学生并未感受到在美国读高中带来的好处。如果脱离了国内老师/家长的管教,就“放飞自我”,呆在家里天天打游戏,不积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交流,不积极参与高中的活动,丝毫没有尝试融入美国文化……在这样的情况下,美高的“优势”在美本申请中也是发挥不出来的。
只有一个学生足够有上进心(self-motivated),在美国上高中才能发挥最大的用处。
总结来看,国际生若想在申请中取得优势,重点是要在招生官面前树立一个国际化的形象,想办法培养他们更认可的能力和品质。
中国学生如何弥补“天然劣势”?
在美本申请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无论是陆高学生还是美高学生,都需要通过差异化策略来展现自己身上的独特价值。
提高学术认可度
陆高学生可通过以下方式提升课程认可度:
· 参加AP考试,用国际认可的分数证明学术实力
· 参加美国大学顶尖夏校并获得大学学分,展示适应美国大学课程的能力,争取获得夏校教授的推荐信,从不同角度佐证能力
· 通过学科竞赛获奖成绩为学业含金量提供第三方背书
美高学生可充分利用选课自由:
· 选修跨学科课程,展现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 通过课程论文和研究项目产出具体学术成果
· 将学术基础与社会议题结合,完成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研究
塑造个人形象
陆高学生可强化“中国视角的解决者”形象:
· 将扎实的数理科功底与中国现实问题结合,如用AI技术参与古建筑修复
· 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参与非遗技艺的数字化保护等独特项目
· 在文书中真实表达国际学生视角,避免刻意迎合美式价值观
美高学生可发挥文化融合优势:
· 设计“中美结合”的特色活动,成为文化沟通的桥梁
· 独立完成创新项目,如利用连锁餐厅的厨余制作生物燃料
· 通过广场舞、中草药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活动展现文化自信
提升思维能力
无论是陆高学生还是美高学生,都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锻炼思维能力:
· 在阅读任何材料时运用批判性思维,培养深度分析能力
· 通过演讲、辩论等活动展示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
· 在文书中体现独立思考能力,跳脱常规思维模式
保证GPA
无论是陆高学生还是美高学生,都需要牢记:
· GPA始终是最重要的申请基石,成绩永远是根本,必须保持优秀成绩
· 珍惜每一次考试和面试机会,认真准备每个环节
· 在保证成绩的同时,通过特色活动展现独特个性
无论你的“身份”是什么,在美本申请这条路上也许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夯实学业基础,通过独特的个人叙事和有说服力的证明材料,向招生官展示一个立体、真实且不可替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