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美国政府关于对留学生的政策就层出不穷。不仅让很多准留学生对于即将赴美感到战战兢兢,同时也让后续准备留学申请的学生不得不多思考一下——美国,是否还能去?以及,如果想留下,读书是否可行?
那,博士呢?毕竟,可以说是能读到的学历的天花板了,也这么难吗?在美读博到底是什么情况?近年来中国留学生,读博留美情况如何?文科博士还有“前景”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在美读博到底是什么样的?
因美国博士学位的超高含金量,加上博士获奖的几率远远高于硕士,很多同学在计划申请美国研究生时,也会考虑要不要直接申请博士。近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发布了2024年最新的《美国博士学位调查》,数据显示: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国际生中,中国学生一骑绝尘,连续多年稳居第一!
谈及美国博士(其实也不只是美国读博),许多同学既心怀好奇,又带几分敬畏——那么,在美读博它究竟意味着什么?与国内博士培养有何不同?
1、核心定位:这是一份带薪的科研工作
作为博士生,你同时兼具“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在教授指导下开展前沿课题,修读少量课程,并将研究作为核心工作。正因如此,大多数博士项目会提供奖学金,用以支持生活支出。
2、关键特点:为何与众不同?
修读时间长:通常需5–6年。前1–2年上课、参与轮转(Rotation)、通过资格考试(Qualifying Exam);后3–4年则全心投入论文研究。
全奖覆盖广:尤其在理工科、生命科学等领域,绝大多数博士录取都附带全额奖学金,包括:
⁕学费全免(Tuition Waiver)
⁕每月生活津贴资金多来自导师科研项目(RA)或系内教学任务(TA)。
申请重在“套磁”:与硕士申请不同,博士申请极其注重与导师研究方向的匹配。提前主动联系目标教授(即“套磁”)、讨论研究兴趣、确认招生名额与资金状况非常关键。
培养体系严格:除修课和论文外,还须通过资格考试、年度进展报告、学术会议报告及论文答辩等多个环节,压力大,成长也大。
3、美国博士适合什么样的人?不适合什么样的人?
美国博士适合什么样的人?
⁕对科研有强烈热情:这是最重要的内在动力,支撑你走完5–6年的长周期。
⁕具备优秀自学、解决问题与抗压能力。
⁕未来志在高端研发、高校教职或深度咨询类工作。
美国博士不适合什么样的人?
⁕仅为博士头衔或逃避就业:这个过程极为艰苦,投入产出需理性权衡。
⁕目标模糊、科研兴趣不足:容易中途动力枯竭(博士中途辍学率不低)。
⁕希望快速进入工业界:对很多企业职位而言,硕士学历性价比更高。
总的来说,美国博士之路固然充满挑战,但也回报丰厚。如果你渴望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不畏惧漫长而孤独的攀登——那么,美国博士或许正是属于你的舞台。
中国学生读博留美情况如何?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发布了2024年最新的《美国博士学位调查》,数据显示: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国际生中,中国学生一骑绝尘,连续多年稳居第一!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
1、博士学位授予数量再创新高
美国大学颁发的研究型博士学位数量从2022年的57,448个增加到2023年的57,862个。其中增幅较大的是2022年,对比2021年增加了10.1%,而2021年则减少了3,043人。这个数字表明,2019年新冠疫情爆发后,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已经趋于稳定。不过,自SED调查开始以来,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增长3%。
2、中国学生在国际生中占比最高
2023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国际学生(临时签证持有者)人数达到了19,393人,占到全部博士学位获得者的约三分之一。
2013年至2023年间,在美国际学生中,中国、印度和韩国学生拿到的博士学位数量占据了前三位。2023年,有6,652、2,762、1,109个博士学位分别颁发给了中国、印度和韩国学生。2023年,中国学生在美获得的博士学位人数再创新高,为7,114 人,在所有国际生中占比最高,达到了国际生总数的37%。展现出中国学生在美国博士教育领域的主导地位。
3、在美获博士学位国际生的细分专业数量及占比
在过去的20年间,除了教育领域,国际学生获得的博士学位数量在各个领域均有所增加。攻读科学与工程(S&E)领域的博士人数在逐渐增加,与非S&E领域的差距扩大。2023年,国际学生获得了计算机和信息科学(62%)、工程(56%)、数学和统计(53%)等领域的大部分博士学位。与此同时,获得农业科学、自然资源和工程领域博士学位的国际学生比例有所下降。
中国学生攻读科学与工程领域美国博士的人数为非科学与工程领域的9倍。22年到23年间,生物和生物医学科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和地球科学、大气科学和海洋学的博士学位数有所增长,可见这三个学科在博士领域无论是受欢迎程度还是学校的重视程度都是非常高的。
在美获得博士学位的国际生中,攻读数量最多10个专业分别如下表,80%都是理工科专业。其中,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的国际生人数最多。
4、国际学生留美意向强烈
关于博士毕业后的去向,根据调查,绝大多数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国际学生都希望继续留在美国发展。2023年,中国学生中77.5%有留美意向。
5、为什么中国留学生喜欢赴美读博
不单单有美国本土的报告显示出中国留学生对美国留学喜爱,领英发布的《中国留学生归国求职洞察报告》中也显示出美国仍旧是中国学生留学选择的主流目的地之一。
美国博士研究更加纯粹和自由:在国内读过博士的同学知道,中国博士的培养体系以科研成果和论文发表情况为主,想要毕业对你的产出要求比较严格。同时,还需要你担任一些非科研性质的工作,例如帮助导师处理问题、填写报表等等。而美国的博士培养体系则不同,美国博士更加纯粹和自由。奖学金覆盖率高:美国高校为博士生提供了丰富的奖学金和助学金,而且覆盖率也很高,基本上只要同学们能拿下美国博士offer,都是发奖学金的,只是有全奖,半奖的区别。甚至同学们还可以申请成为助教或者研究助理,通过自己的工作,拿到工资cover留学的成本,但是同学们要注意这类收入是需要报税的。
文科博士大面积停招
近日,芝加哥大学先是宣布将重组合并文科院系,随后艺术与人文学院宣布将在2026-2027学年减少约一半系所的博士招生规模,并完全停止古典学、比较文学、中东研究等博士项目的招生。社会科学学院也宣布,2026–2027学年将暂停人类学、政治经济学等博士项目的招生。
同时,据芝加哥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发给教职工的邮件显示,艺术史、电影与媒体研究、英语语言与文学、哲学系等7个系将缩减博士生招生总人数。此外,芝加哥大学的克朗家庭社会工作学院、哈里斯公共政策学院的多个博士与硕士项目也宣布暂停招生。
美国文科博士大面积缩减招生
芝加哥大学“砍掉”硕博招生只是美国人文学科陷入困境的一个缩影。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近年来,美国已有数十所大学暂停了140多个人文社科领域硕博项目的招生。美国文科博士大面积停招这一现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财政危机
2025财年,芝大面临2.21亿美元的财政赤字。根据计划,该校的目标是在2028年实现收支平衡。为此,除了2026-2027学年停招博士外,芝大校方披露的一系列削减支出的举措还包括:在未来5年内博士招生人数减少30%;继续合并系所和项目;新聘终身教职比例从30%降至20%等。
特朗普就任总统以来,通过暂停或削减拨款、剥夺免税资格等方式,联邦政府持续向高校施压。但人文博士项目长期依赖高补贴运营,就业市场饱和,投资回报率受质疑。
芝加哥大学的决定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美人文学科研究生教育长期衰退趋势的缩影。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布朗大学都计划停招26年秋季的人类学博士。因经费被砍,宾大计划明年减少三分之一文理学院博士招生人数,哥大则是削减65%的文理学院博士招生名额,匹兹堡大学也要停招博士项目。
2、人文寒冬
更直接的原因是,报考人文学科的学生越来越少。比如过去10年间,哈佛大学艺术与人文学科的专业学生比例持续下降,从高峰时期的15.5%下降到12.5%。与此同时,该校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学生比例却从15.2%上升到22.1%。而据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统计,人文学科在全部博士学位中的占比也降至历史最低,从2000年的11.1%减至2018年的7.6%。从传统人文学科向更具科技与应用性的学科转移,成为学生选择专业的新趋势。
芝大古典学、历史和学院杰出服务教授克利福德·安藤也表示,“芝加哥大学被誉为古代和现代语言教学的全球领导者,语言教学和专业知识本身不仅仅是一个有价值的对象,它是芝加哥大学学院更大的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我们教师的研究和学术的重要基础。”暂停大部分人文学科的博士招生可能预示着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正在被边缘化。
交叉学科专业正在成为留学生们的新宠
这一事件背后,也体现了美国教育的转变。必须承认的是,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文科专业靠“单打独斗”确实很难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与其他专业交叉共生的新文科当是文科专业既能承继过往的知识积淀,又能把握未来发展脉搏的重要抓手。
目前,美国各大TOP院校也在积极拥抱改变,不少大学都推出了很多交叉学科
1、芝加哥大学
芝加哥大学开设的“气候与可持续增长”本科专业,融合气候科学、经济学、政治学及人文视角,旨在培育能全方位解决气候等全球性难题的复合型人才。
2、耶鲁大学
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医学人文学科硕士项目,通过艺术、音乐、文学等课程,强化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文理学院亦推出CS+人类学、哲学、语言学等跨学科专业,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无论选择哪个领域,强大的人文素养和跨学科的学习能力,都将是未来最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
3、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今年秋季,工程学院与EECS系将联合推出电气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简称ECE),致力于推动神经科技、集成电路、微电子、纳米技术、计算机架构、传感通信、机器人、可持续能源系统等跨领域的核心学科。
其实,不管政策等什么怎样变化,只要有刚需的人,还是会做出相应的决定,比如买房(房价高低大家情绪会有所波动,但该买还得买)——因此,大家还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读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