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美国大学,最牛的当然是五个字:哈耶普斯麻。但常春藤也被经常说起。
常春藤联盟(the Ivy League)是由美国东部八所顶尖大学组成的学术联盟,成立于1954年,最初是体育赛事联盟,这些学校在19世纪末期就开始了社会和运动方面的竞争。常春藤联盟大学被认为是美国高等教育象征。
最早的常春藤学院包括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和普林斯顿,后来扩展到八所学校,增加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布朗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成为如今享有盛誉的常春藤联盟。
01 八校联盟派
也在玩儿“内斗”,分成了大藤和小藤,中间还有个中藤。
这八所学校有着许多共同特征,比如都是私立大学、除康奈尔大学外都建立于美国独立以前。他们被看作是美国高等教育的标杆,有着最顶尖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全世界的学霸们都为之神往。
不过,即便已经强如这八校,他们之间也还有着一条鄙视链
位于金字塔顶端的是HYP,即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他们也被称为“大藤”;哥伦比亚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则是处于腰部的“中藤”;达特茅斯学院、布朗大学与康奈尔大学由于排名较低、录取难度较低,也被称为“小藤”。
02 除了私立八大藤校,还有公立常春藤
公立常春藤
传统的常春藤联盟由美东八所私校组成,科研实力强劲、校友众多的公立学校同样有自己的名校军团“公立常春藤”。
公立常春藤最早由耶鲁大学校友、多所高校招生主任Richard Moll在走访全美后于1985年提出。
为了对标常春藤,公立常春藤最开始也是8所,分别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威廉玛丽学院、弗吉尼亚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佛蒙特大学、迈阿密大学牛津分校。
尤其是对本州申请者来说,大多数公立院校的学费在30,000-35,000美元/年,对比常春藤院校将近9万美元/每年的学杂费支出,这个价格确实能让更多的学生在可以承担的范围内享受高质量的教育。
根据课程项目、师资水平、学费、校园环境等多个标准,里查德·莫尔特地选出了八所「公立常春藤」作为公立大学的标杆。
03 新常春藤
“新常春藤”(New Ivies)一词来自于教育研究机构Kaplan-Newsweek在2007年发布的《How to Get into College Guide》。
“新常春藤”指的是除了八所常青藤之外的美国TOP大学,这些学校的生源和教授毫不逊色于常春藤大学,
与藤校相比,这些学校的学术水平、教职员工质量排名同样很高,只是获得的捐赠规模和精英地位略逊色于藤校。而且不少新常春藤学校在卡内基大学分类上是R1级别,这是它们重视学术研究的强有力背书。
比如波士顿大学,卡耐基梅隆,纽大和密歇根。
04 南方常春藤
顾名思义,南方常春藤指的是位于美国南方地区的名校联盟。
与常春藤联盟起源于体育赛事一样,南方常春藤最初也是由体育竞赛而来:
1948年,范德堡大学为了促进与藤校之间的交流,邀请耶鲁大学打了一场“友谊橄榄球赛”,结果一不小心打出了35:0的成绩,被打脸的耶鲁大学从此表示“再也不跟你们玩儿了”。
范德堡大学只好找来了杜克大学、埃默里大学、莱斯大学等南方兄弟“自己玩儿”,并成立了Magnolia Conference和藤校对抗。不过,虽然最终比赛打输了,但南方常春藤联盟的说法却保留了下来。
05 小常春藤
除了公立大学外,文理学院也有自己的顶尖梯队。
之所以叫它们小常春藤,是因为由于其文理学院的属性,相比常春藤联盟高校,招生规模要小了不少。但也因此,文理学院有着超高的师生比,让老师可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虽然文理学院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没有那么高,但录取难度却一点儿也不比藤校低,比如威廉姆斯学院今年的录取率只有9.8%。
而且在美国人心中,这些学校也是精英教育的代名词,它们为学生提供专注于本科的博雅教育,更丰富的课堂参与、深度的师生互动以及广泛的知识学习,都是其独特的优势。
阿默斯特学院
贝茨学院
鲍登学院
科尔比学院
康涅狄格学院
汉密尔顿学院 (纽约)
哈佛福德学院
拉菲特学院
明德学院
斯沃斯莫尔学院
圣三一学院
塔夫茨大学
瓦萨学院
维思大学
威廉姆斯学院
06 QS排名
目前国内就业比较卷,HR一般都会看Qs排名,网上有个段子,考上美国常春藤毕业回国,发现上海落不了户口。原因就是Qs排名偏向于两类学校,一是综合性大学,所以专业学院非常吃亏。比如藤校达特茅斯的Qs排名进不了100,伦敦政经的排名也不高;二是同类综合大学,偏向英联邦大学,尤其是澳洲大学。
备注:QS世界大学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是由英国一家国际教育市场咨询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简称QS)所发表的年度世界大学排名,一般每年夏季会进行排名更新。
所以如果你是想回国就业,在出国学校选择上,同等情况,就要考虑Qs排名,而不能一味看自己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