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入美高的学生和家长,常常被“选课”两个字搞得一头雾水——
同样是9年级,有人已经开始学预备微积分和高级别课程;也有人还在啃基础课程、适应写作节奏;有的学校开放400多门课供你自由组合,有的学校却“定死”9年级只能选几门主课;课程名称还五花八门:Regular、Honors、AP、Advanced、College-Level… 更是让人傻傻分不清。
但这些选课背后,不仅影响你能不能拿到好成绩、顺利毕业,更关系到你未来能不能修到理想的高阶课程、有没有资格参加科研项目,甚至决定了你申请大学时的竞争力。
今天我们就从美高体系与国内的差异讲起,系统性梳理选课背后的底层逻辑。
美高课程体系 vs 国内国际学校
对于很多刚从国内公立中学、国际学校体系转入美高的家庭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切都不一样”。尤其在课程体系和学术逻辑上,美高与国内常见的路径存在显著区别:
完全“去中心化”,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
国内国际学校的课程体系通常比较规范:比如某校9/10年级统一读IGCSE,11年级开始进A-Level或IB,或者AP班都是围绕College Board设计,课程结构、教学大纲、评估模式都高度一致。
但美高完全不同。即便是一所“AP学校”,也可能并不完全按照College Board的AP大纲来授课。更别说很多顶尖寄宿高中正在主动“去AP化”,转向学校自己的课程体系;一些学校课程看似叫“AP”,实质却是由老师自己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学得更深、更难、更大学化。
比如Miss Porter开设的AIS课程中,像哲学课就是AP课程中完全没有的内容;而Exeter的5级课往往被认为难度高于AP课程。
毕业要求“不成体系”
在国内,绝大多数国际项目都有明确的毕业要求:学满多少门MYP/IB课、参加考试、修完CAS/EE/TOK等项目。
但在美高,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立设定的毕业标准。比如:某校要求数学必须学4年,而另一些只要求2-3年;有学校科学只要求2年,有的则鼓励甚至强制3年起;历史课程要求从2年到4年不等;艺术和宗教类课程,有些学校完全选修,有些列为硬性毕业门槛…
这意味着:你不能“照搬”别的学校的规划,你得搞清楚自己学校的“游戏规则”。
开课内容“百花齐放”,课程总数差异大
国内国际部可能每年提供10-20门AP或IB课程就已经非常丰富,但很多美高名校可以轻松开出100门以上选修课程,课程内容从量子物理到古典希腊哲学,从人工智能到癌症研究,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比如,Exeter开设的课程总数超过450门;Tabor的海洋生物学课程不仅设有多个分支,还搭配实地考察和科研;Peddie提供与大学教授合作的研究项目…
授课“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参与
美高课堂注重讨论、批判性思维与项目产出。即使是同样一门课,在“美初”和“美高”的授课方式也大不相同。
举例来说:国内学校(甚至部分“美初”)历史课仍是老师主讲为主;而在美高,历史课更多是学生主导讨论,自己建构知识结构;老师的角色转为引导者、纠偏者,真正体现出“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手上”。
考核更加“碎片化”和“过程导向”
与“期中期末定乾坤”的传统体系不同,美高的考核方式更加细化、日常化、持续化,因此,想“临时抱佛脚”的学生在美高很容易吃亏:
- 频繁的随堂小测、阅读测验
- 大量写作任务、各种Project-based assignment
- 课堂讨论发言、团队合作、演讲
- 更关注学生日常学习的持续性与综合能力
美高课程结构×等级体系解析
在“课程自由”这件事上,美高提供了远比国内更广阔的选择空间,也带来了更高的规划难度。很多刚进校的中国学生和家长会困惑:每年要学什么?有没有必修课?课程级别之间有啥区别?我们从两个维度来解构:
课程级别体系详解:从Regular到Honor
不同于国内“一门课一个班”的思路,美高常常针对同一门课程(如英语、生物、代数2)开设多个难度级别,目的是满足不同学术基础学生的需求。课程名称多样、难度跨度大,选错可能直接影响GPA和学习体验。
需要注意的是:
- Advanced ≠ AP。有些学校的Advanced课程和AP非常接近,甚至老师都是用AP的教材和考试,但是也些学校的高级课程内容比AP更深入
- 目前很多美高学校已经用自己的课程全面替代AP
- AP更利于提交标准化成绩(用于大学申请);但选高级别课程更能体现真实学术深度与研究能力
- 有些学校也允许学生同时选Advanced课程+课外考AP(自行报名),不冲突
新生如何选课?“两步走”策略建议
很多新生一进美高,就陷入“选课焦虑”——是该挑战高级课,还是先保GPA?别人都上双科学、提前上微积分,我是不是也该跟上?
其实选课这件事,既是学术起点,更是长期战略,建议从“学校框架”+“个人路径”两个层面入手,采用“两步走”方法:
第一步:摸清“学校风格”与“选课空间”
选课正确的起点应该是:你所在的这所学校允许你选什么、鼓励你选什么、限制你选什么。
不同的美高在课程设置上的差异,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大。有些学校给予学生极大的选课自由,从9年级起就可以选修AP、双科学、甚至多门主科叠加,课表灵活度极高;而有些学校则将课程安排得非常紧凑与统一,尤其在9、10年级阶段,学生基本只能按照既定路径按部就班。
1)选课空间较大的学校:
Stony Brook就是一所典型的选课自由度较高的学校。我们有学生9年级上AP微积分、还有学生9年级选双科学课程等等。
Exeter也是选课空间较大的学校,比如9年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不同级别的数学和科学课程,10年级的选课空间更大,我们有学生在10年级就选到了5级别课程。
Concord从9年级开始就提供丰富的历史选修课,同级学生之间可以因为选课完全不同而拥有完全不同的课表结构。到了10年级以后,选修更多、种类更多,到了11、12年级,则几乎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升学方向自由组合课程。
2)选课空间较小的学校:
Milton就有明确的学分限制——学生每年就只能选5.5个学分的课程(也就是5门主科再加1个副科),这意味着你很难修六门主课。在9.10年级学生就按部就班根据学校的框架选课,11年级才开始有一些松动。
有的学校虽然也允许在一定框架下选修不同课程方向,比如英语或数学提供几种路径选择,但总体空间远小于那些开放型课程体系的学校。像Groton等学校就属于相对保守类型,尤其在9/10年级,英语和历史等主课大多为“固定配置”,学生很少有主动选择的余地,直到11年级才会陆续开放多样化课程。
第二步:评估自身情况,科学规划“路径线”
选课不能靠“听说”、更不能盲目跟风,核心要素有三:
1. GPA vs 难度的平衡
美高的课程评分标准通常比国内严苛,特别是Honors和Advanced课程。如果初期语言、写作基础还不稳定,建议保守进阶,逐年提升难度;有些学校允许先选普通级别的课程,再根据成绩升级为honors,可灵活调整。
2. 文理结构平衡
不确定未来专业方向的学生,不建议偏科;文理兼顾不仅能更全面发展,也更适合未来美本“文理融合”培养模式;即使想主攻理工科,但能拿下一门AP美国史/高级哲学课,也会对申请非常加分。
3. 最好能以未来的专业为导向
比如,如果你对生物医学方向感兴趣,那一定要尽早修完高级别的生物和化学课程;如果你对数学方向感兴趣,那更需要从9年级起就开始构建进阶节奏:荣誉预备微积分→AP微积分BC→多元微积分/线性代数;再又比如历史感兴趣的学生,10年级可以争取下AP世界史、11年级AP美国史、12年级也可以考虑其他的AP文科课程。
4. 兼顾学校提供的特殊资源
有些学校有非常好的科研机会,例如Peddie, Choate等,但这些科研项目有非常严苛的选拔制度,其中一个重要考核就是选课和G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