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很重视推荐信。推荐信其实就是写推荐信的人以自身的名誉给学生做证明或担保,证明或担保的内容可以是学术能力,可以是某项成果的真实性,也可以是某个特别的能力或素质。
在申请美国大学中,几乎所有大学都要求提交升学指导老师的推荐信,然后大部分学校还会要求2位科目老师的推荐信。
另外有不少大学允许学生额外提交1-2封推荐信,可以来自参加的某项运动的教练,或是某段实习的雇主,也可以是参加的某个项目的管理人员。主要作用一是证明你做了这件事,二是告诉大学你的表现如何。今天的文章挑选了学生和家长对于推荐信的3个常见疑问进行解答:
1) 推荐信,是不是头衔越高的人写,对申请越有利?
2)学校升学老师写的推荐信,跟其他学科老师的有什么不一样?
3)学校老师写推荐信的时候,会出现偏心某些学生的情况吗?
1. 孩子的推荐信,是不是由头衔越高的人写,对申请越有利?
相信不少人都会这么认为,尤其在讲关系的中国。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搞清楚学校要求推荐信的真正目的。
推荐信其实是,招生官希望能从不同维度,了解到一个更真实的学生。
因此,写的人头衔有多高,并不是关键,而是对这个学生的成长到底了解多少。
其实招生官也都清楚,有点关系的家庭,只要愿意想办法,让名人在推荐信上盖章并不是太难的事,但这并不是他们想看到的。
我也并不否认,学生可以凭家里关系,去获得一些资源,但前提是要真实。但此前和学生毫无关联的一个人,突然空降推荐信,就显得很虚假、苍白,反而显得过于投机取巧。
所以,我的建议是,除了升学指导老师和任课老师出具的推荐信,其他的也不需盲目追求写信人头衔,而要真正熟悉了解孩子的人,这样才能写出真实的亮点,如社团辅导老师、体育教练或其他课外活动的指导老师,并且最好认识学生至少一学期以上。
2. 学校升学指导老师的推荐信,跟其他老师的推荐信有什么不一样?
一般来说,像数学、英语这些科目老师的推荐信,主要是反映学生在该学科上的学术表现,包括平时成绩,跟同班学生的表现对比,课本之外的研究兴趣方向等等。
但升学老师的话,毕竟管整一届的毕业生,所以会从更整体的角度去介绍学生的情况,将学生跟全年级所有学生作对比。
并且,升学老师的推荐信其实是有格式要求的,除了主观的文字表达,我们还要做很多定性定量的指标评分。
比如,在性格上,会给学生的“积极性”打分,从“极低”、到“职业生涯至今,积极性排名前5%”,共5个不同等级。这就不只是同届学生的横向比较,更是跟往届学生的纵向比较。
除了“积极性”,评分还包括好几个指标,像“逆商”、“成熟度”、“尊师重道”、“智力潜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英文写作能力”。
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这项能力在升学指导老师的评分中,是会特意单独列出来的。
另外,为了降低升学老师的工作量,大学申请系统实际上是允许只做上述指标评分,而不写任何文字性评价的。
因为一位升学老师通常要负责好几十个学生,最多可能会去到200个,很难为每个学生都一一写上200-300字的评语,这个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
当然我们更推荐的,或者说大学更希望看到的,肯定是除了指标评分,还有主观描述的推荐信。
不过从实际操作上讲,确实比较有难度。
所以说,学生如果希望拿到更有内容的推荐信,平时一定要主动多找升学老师。不然,你跟老师几乎零交流,老师就算想给你写、想夸你,都无从下笔啊。
3. 学校老师在写推荐信的时候,会出现偏心某些学生的情况吗?
有些孩子写起来特别丰富,写得停都停下来,老师总是希望能将学生更多的特点展示给招生官看。但有些学生,真的憋死都不知道可以写什么。
当然我接触的家长多了,也有些人会问,那老师是不是不公平呢。
其实,学生刚入学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老师会在潜意识将学生按某个标准进行区分。但为什么,到后面总有学生就会变成老师特别得意的学生呢?
这是因为有些学生将自己的特点展示给老师了,他们经常在老师面前出现,时常做一些出乎意料、给人惊喜、印象深刻的事情,那老师写起推荐信来,自然思如泉涌。
甚至老师看到某个活动、竞赛,还会联想到刚好适合某个学生,不由自主就会去跟他提这些资源。
但有些学生,从来不跟老师有任何接触,有任何想法意见,都由家长出面去找老师,那到最后,老师就只能勉强完成自己写推荐信的工作,不可能做得更多、更好。
这说到底,还是学生不具备跟老师沟通的能力问题。
打个比方,每年新生录取之后,我们都会建一个家长群。老师们其实特别害怕进这个群,因为一进去就会被家长各种信息轰炸,从录取那一刻起,像饭卡掉啦,柜子的锁坏啦这类的小事,都全由家长在群里找老师。
我们就很纳闷,为什么不是孩子自己来找老师沟通解决呢?
还有些孩子,只要稍有不满,立刻上朋友圈怼人、吐槽,这种行为只传播了负能量,甚至还会引起旁人的误解和猜测,纯粹就是无意义的情绪宣泄。
这些孩子一出现问题,就认为全是学校的错,带着自己的主观意识和立场来看问题,从不替他人考虑,也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长此以往,老师自然也害怕跟这些学生多接触。
所以,家长一定要多鼓励孩子自己去跟学校老师沟通,培养起这种跟老师沟通的能力。
总而言之,只有学生自己主动多找老师,在高中期间充分向老师展示出自己的兴趣和特点,老师才能够写出更好的推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