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国大学 > 未来怎么办?美股大跌!关税战升级!美国大学申请也风向骤变!

未来怎么办?美股大跌!关税战升级!美国大学申请也风向骤变!

在线咨询

在过去十年间,美国大学申请领域犹如一场荒诞的 “身份闹剧”。部分申请者为了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无所不用其极。有人夸大自身贫困背景,妄图以此触动招生官内心,换取同情分;有人虚构艰难挣扎历程,企图借此绕开严苛的学术标准;更有甚者,凭空捏造 “社会不公” 与 “身份歧视” 的故事,只为在招生官眼中博取更多关注。

但如今,这场充满 “花活” 的闹剧终于落下帷幕。2025 年,美国多个州果断废除了 DEI(多元化、公平与包容)招生政策。这一举措使得美国高校招生官得以摘下长期以来束缚他们的 “政治正确” 眼镜,重新回归到冷静且严格的学术审视轨道上。曾经在申请中所向披靡的各类身份标签瞬间失灵,而一度被冷落的 AP、SAT 和 GPA 等硬核学术指标,再度成为决定名校录取结果的关键因素。一场彻底摒弃 “身份标签” 的招生革命已然拉开大幕。

而你,准备好了吗?

01 从 “政治正确” 热潮到政策转向:

DEI 为何走向式微?

DEI 政策追根溯源,并非发端于大学,而是来自企业界的培训项目。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它迅速被美国高校接纳,并成为大学招生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衡量标准。一时间,各大高校纷纷设立专门的 DEI 办公室,增设相关职位,积极推动师生参与多元化培训。招生官在审核申请材料时,也开始对具有特殊身份背景的学生另眼相看。

然而,这场看似充满善意的 “政治正确” 运动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偏离了正轨,产生了诸多严重的副作用,突出表现在标签泛滥与造假现象层出不穷。

2021 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24 岁的学生 Mackenzie Fierceton 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她自称出身贫困家庭,是家族中第一代大学生,同时强调自己属于 LGBTQ 群体成员。凭借这样的身份包装,她成功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罗德奖学金评选中胜出,并获得了牛津大学的留学机会。但好景不长,她很快就遭到匿名举报,被指资料造假。事实上,她母亲是一名医生,她曾就读于每年学费高达 3 万美元的私立学校,日常爱好包括骑马、跳伞和漂流等高消费项目,其家庭住宅价值约 75 万美元。真相曝光后,她遭到各方指责,被斥为 “睁眼说瞎话”。

最终,她的罗德奖学金资格被撤回,牛津大学的录取 Offer 被取消,宾大也暂停了对她硕士学位的审核。这一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引发了公众的广泛批评,舆论纷纷嘲讽:“如今的名校录取,比拼的不再是实力,而是演技,申请者们比的是谁的故事更凄惨、更能打动招生官。”

除了造假问题,DEI 政策在招生公平性方面也引发了巨大争议。2023 年 6 月,18 岁的华裔美国学生乔恩・王(Jon Wang)在 SAT 考试中取得了 1590 分(总分 1600)的优异成绩。然而,他申请的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多所顶尖名校,却无一例外地拒绝了他的申请。学校方面并未给出具体的拒绝理由,但学校指导老师和朋友私下向他透露:“作为一名亚裔美国人,想要被顶级名校录取相对会比较困难。”

2023 年 6 月 29 日,美国最高法院作出裁定,认为哈佛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乔恩・王起诉的两所学校)在招生过程中考虑种族因素的做法,违反了宪法第十四修正案的平等保护条款。类似乔恩・王这样的案例,引发了公众对于 DEI 政策是否真正公平的广泛质疑。在美国大学招生中,过度关注种族和身份标签,使得那些真正学术能力卓越、但 “身份普通” 的学生遭受了不公平待遇,这种 “反向歧视” 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强烈不满。

不可否认,DEI 政策在最初推行阶段,确实为一些边缘群体争取到了宝贵的受教育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高校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与重视。但随着时间推移,当 “身份优先” 的理念逐渐超越 “能力评估”,成为招生主导因素时,这一制度本身便开始承受来自道德和效率层面的双重压力。最终,在舆论的强烈反弹下,DEI 政策走向瓦解。2023 年,佛罗里达州州长德桑蒂斯签署法案,明令禁止州内公立高校继续执行 DEI 政策。

随后,德州、田纳西州、俄亥俄州等纷纷跟进,相继取消高校的 DEI 相关部门。就连作为自由派大本营的加州大学系统,也在 2025 年 3 月取消了教师招聘时必须提交 “多元化声明” 的要求。这场政策的重大转向,标志着美国大学招生开始回归理性,重新将目光聚焦于学生的真正实力,而非虚假的标签和煽情的故事。

02 硬核学术指标强势回归:

AP、SAT、GPA 再度称霸

随着 “身份标签热” 的迅速降温,美国大学招生标准正快步回归学术本质。在名校的录取考量中,最传统、最客观的学术指标 ——SAT、AP 与 GPA 成绩,重新成为决定学生命运的核心要素。

1-SAT/ACT 重归核心地位

在疫情期间,美国众多名校普遍实施 “Test – Optional”(标化考试可选)政策,这让不少申请者误以为从此可以摆脱标化考试的沉重压力。

但好景不长,这种 “宽松时代” 很快就走向终结。早在 2022 年,麻省理工学院(MIT)便率先宣布恢复 SAT/ACT 提交要求,并明确指出:“标化考试能够更有效地评估学生的学术准备情况,同时也有助于保障招生过程的公平性。”

2024 年,哈佛大学也宣布从 2025 年入学申请开始,恢复标化考试提交要求。哈佛文理学院院长霍皮・霍克斯特拉(Hopi Hoekstra)表示:“标准化考试为所有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学术实力的平台,有助于我们评估他们在大学学习以及未来发展中的成功潜力。” 

与此同时,布朗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等多所名校也陆续公布了恢复 SAT/ACT 考试要求的具体时间表。这一系列举措意味着,在未来的美国大学申请中,SAT/ACT 成绩将再次成为名校申请者必须跨越的一道重要学术门槛。

2-AP 课程竞争白热化

如果说 SAT、ACT 是进入名校的敲门砖,那么 AP(大学先修课程)则是申请者学术能力深度的最佳体现

根据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2024 年发布的数据,在过去十年里,全美高中生选修 AP 课程的人数持续快速增长,每年参加 AP 考试的学生数量屡创新高。其中,微积分、物理、经济、生物、计算机科学等 AP 科目,尤其受到热门专业申请者的青睐。众多招生官普遍认可 AP 课程在反映学生学术能力方面的重要价值,大学理事会更是明确指出:“AP 成绩能够帮助招生官衡量学生是否具备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的潜力。”

3-GPA:长期稳定表现成关键指标

与 SAT 和 AP 这类阶段性测试不同,GPA 体现的是学生长期以来稳定的学术表现,这恰恰是招生官极为关注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2024 年的招生说明会上,校方明确表示:“我们的招生委员会首要关注的是学生在高中阶段长期稳定的学术表现。在高难度课程(如 Honors、AP 或 IB)中取得的 GPA,相较于普通课程的满分 GPA 更具竞争力,因为这能充分体现学生在高强度学习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普林斯顿大学招生官网也明确指出:“在招生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学生高中阶段的整体学术表现,包括课程难度、成绩趋势以及各学科表现的一致性。” 

名校招生官特别强调,如今短期的突击备考已无法弥补长期学术表现的不足。只有稳定、长期的优秀学术表现,才是真正能够打动招生官的决定性因素。

4-“硬实力” 竞争时代全面开启

在招生标准回归学术本质的大背景下,美国大学再次清晰地向申请者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名校录取的核心竞争要素,从此不再是编造的故事,也不再是虚假的身份标签,而是真实且过硬的 “硬核学术能力”

    未来,无论你申请的专业是什么,来自何种家庭背景,都将面临 SAT、AP、GPA 这三大客观学术指标的严格考验。申请风向的这一重大变化,迫使申请者必须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彻底抛弃过度包装的身份故事,因为招生官对此早已见怪不怪;提前明确目标大学的学术要求,合理规划 AP 课程和标化考试的准备进度;重新回归对学术的兴趣与专业热情,在文书撰写和参与课外活动时,都应切实体现真实的学术探索过程,而非炮制花哨的 “感人故事”。

03 LGBTQ 身份缘何骤然 “降温”?

在美国高校的申请环境中,LGBTQ 身份标签曾一度风靡,成为最热门的 “身份卖点”。

在过去几年间,LGBTQ 群体俨然成为美国高校追逐 “政治正确” 的风向标。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顶尖名校纷纷成立专属的 LGBTQ 资源中心,为相关学生提供奖学金和专项资助。哥伦比亚大学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 “Queer Awareness Month”(酷儿意识月)活动,吸引了大量媒体和社会关注。纽约大学甚至开设了专门的 LGBTQ 研究学位项目,校园内各种相关主题活动也是接连不断,彩虹旗随处可见。

在这样的氛围下,不少申请者嗅到了 “机会”。部分人通过强调甚至夸大自己的 LGBTQ 身份经历,试图吸引招生官的目光,获取录取优势。例如,2019 年,一位来自加州湾区的高中生匿名承认,自己实际上并非 LGBTQ 群体成员,却编造了一段 “挣扎与出柜” 的故事,并借此成功申请到名校。还有一些亚裔申请者,为了避免招生官对亚裔学生的刻板印象,特意在申请材料中突出自己的 LGBTQ 身份,结果反而引发了招生官的怀疑。

然而,从 2025 年起,LGBTQ 身份在美国高校招生中的热度急剧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其一,身份标签造假现象频繁出现,这严重损害了大学招生的诚信根基,公众舆论也逐渐对这类过度包装身份的行为产生反感,开始质疑大学的多元化政策是否已经背离了初衷。

其二,更为关键的是,美国国内政治氛围发生了迅速转变。自 2023 年以来,美国多个州相继通过法律,禁止高校在招生过程中使用包括性取向在内的身份标签,强调必须回归到以真实能力为基础的招生标准。特朗普政府也曾以宾夕法尼亚大学允许跨性别运动员参加女子运动项目为由,暂停了对该校的 1.75 亿美元联邦资助。此外,2023 年丹佛公立学校强行将女生厕所改为全性别厕所,这一举措引发了家长和学生的大规模抗议,甚至招致美国教育部的调查。这些事件进一步让高校认识到 “过度包容” 所带来的社会舆论风险。

如今,美国大学招生协会(NACAC)明确表态:“大学招生必须回归理性,更加关注学生真实的学术能力与诚信品质,而非过度包装的身份故事。”LGBTQ 身份的标签优势正在迅速消失,名校招生官再次强调:“我们录取的是学生本身,而不是某个身份标签或一段虚构故事。” 曾经风光无限的 “花活” 时代已然终结,招生竞争彻底回归到真实学术实力的较量上。

04 “花活” 时代终结,真实竞争时代来临

国大学招生风向的这一重大转变,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政策调整,其背后反映的是对 “教育公平” 的深刻反思。大学不再满足于表面上的、徒有其表的多元性,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真实的能力与潜力。对于 2025 年申请季的众多申请者而言,那些仍然沉迷于 “身份标签” 套路的人,即将面临残酷的现实打击;但对于那些始终坚守学术本质、默默积累自身实力的学生来说,这将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正如投资大师巴菲特所言:

“只有当潮水退去时,你才知道谁在裸泳。” 

如今,身份标签的潮水已然退去,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向着真正有实力的申请者敞开大门。而你,是否已经准备好迎接这场全新的挑战?

美国大学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