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些美国留学中介在自媒体上宣传,说文书在美国留学申请中非常重要,尤其美本申请。看到某公众号文章抱怨,自家留学机构改过很多版的文书,文书老师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结果到了国际高中升学顾问或文书顾问那里不满意,又被打回来修改重写,但按照学校老师要求改完以后,学校老师满意了,其他人都不满意了。
请允许我给不申请美本的读者解释一下,什么是留学文书。在美国大学申请系统里,申请人要上传一份个人简历,一份个人陈述,两至三份推荐信,部分学校还要申请人回答若干问题或完成若干小作文。美本申请中,有些学校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命题长作文。其中个人陈述和/或大小作文就是常说的留学文书。
广义上,所有用英文阐述自己意图和立场的东西,都可以叫文书。比如澳洲以前要求申请学生签证的时候,写一篇300词左右的GTE (Genuine Temporary Entrant),真实的短期入境者证明。为确保本文话题的统一性,我们不谈其他的申请文书或材料,只说美国大学的申请文书,即个人陈述和/或大小作文。
首先,留学文书到底有没有像现在美国留学中介宣传和强调的,是最重要的?不是。在美本藤校录取历史上,有没有任何一位美国学生或国际学生通过一篇个人陈述或者命题作文逆袭,在其他方面没有达到平均水平的情况下被录取的?没有。
我看过诸多美国教育工作者编写的美国大学申请指南书籍中,文书无法排进美国大学录取权重的前三名。针对国际学生,前三重要的通常是“高中在校成绩”、“高中课程难度”、“英语标化成绩”。文书一般排在第四到第六之间,根据不同大学招生办的招生策略。
既然文书不是唯一录取指标,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录取指标,甚至都排不进前三重要,为什么国内每一家(有一个算一个)做美国留学的中介机构都在渲染文书的重要性?尤其美本机构,尤其高端美本机构?甚至有机构解释,收20万美本中介费,文书要占15万,因为文书老师是外籍专家,因为文书团队有博士背景,因为文书要打磨数月,BLABLABLA。
第一,文书是美国留学申请中为数不多有门槛的东西,而门槛代表溢价。如果说文书不重要或没那么重要,中介很难解释为什么美本中介费要收30万,而澳洲甚至可以不要中介费。
其实我们行业跟律师行业类似,通常按工作量对应的工作时长计价,申请一个学校用X小时,每个小时收费Y,X乘以Y就是总价Z。往往Z是有限的。只有在Z里加入一些无法用时长计价的东西,才能让项目溢价,文书毫无疑问起到这个作用。
第二,当我们讨论如何写文书的时候,一般距离申请季比较近了,这个时候学生在什么样的高中或大学,学生有什么样的高中成绩或本科绩点,甚至学生的语言成绩,基本都是定量,没办法再改变。也就是说,当我们到了准备投入时间精力搞文书的时候,美国大学排名前三重要的录取因素,已经板上钉钉。
但我们不想接受这个事实:这个阶段学生大概率该是啥样就是啥样了,去什么学校已经八九不离十。我们还是愿意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或者说多一份希望是一份的态度,文书就变得重要起来。
从这个逻辑讲,各家美国留学机构强调文书重要,也没什么问题。只不过,在营销中,常常把文书的质量与最后可能录取的学校进行强关联,给家长和学生一种错觉,只要文书写得好就能录到好学校的必然对应关系,这不对。
第三,在美国前20本科的申请竞争中,尤其EA/ED的早申请竞争中,多数选手的实力比较接近,该有的都有。同时,准备让孩子冲刺美国顶尖名校的家庭,一般不差钱。于是,哪怕花再大的经济代价,只要能带来性能1%的提升,对这些家庭而言,也是值得的。
就类似一辆测评50分的汽车卖10万,一辆70分的汽车卖20万,一辆90分的汽车卖30万,看似每提高20分性能就涨价10万。可一旦到了90分,再继续往上提高性能就很难,可能每提高1分性能就要对应多支付10万20万甚至100万。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
那文书起什么作用呢,就是90分以后的性能提升。也许你花数月之久准备的一两篇文书,到了Admission Office那边也就3分钟,但这3分钟可能把你18年攒下来的性能,从90分提高到91分甚至92分,最终加大脱颖而出的概率。
这就不是文书本身值多少钱的问题,而是你想不想赢的问题,毕竟美本申请前20的比赛,不是卡丁车比赛,是实打实的F1方程式。任何事情上升到这个高度,用俏皮话说就是,谈钱伤感情。总之,你说文书重要吗?对美国顶尖名校摩拳擦掌的学生和家长,不能说不重要。但你说文书重要吗?
文书是时间空间下,个体的灵魂外化和思想浓缩。当你有灵魂有思想,自己就能写出最美妙的文书。当你无灵魂无思想,谁能写好你以前的18年,谁又能写好你以后的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