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碰到几位国内来的新移民朋友,闲聊中,他们对美国公立高中抱怨颇多,比如其中一位孩子就读某著名国际学校(在京沪数一数二),全家去年春天后仓促决定移民,而彼时,私立高中的秋季招生已结束,只能选择不错的公立高中。孩子现在11年级读了一个多学期,吐槽各种问题:有的老师教课不好,老师责任心不强,课外俱乐部不丰富等等。的确,美国公立高中槽点不少,不了解情况的,一不小心就踩坑。
师资不尽人意
美国公立高中的师资不能抱太大期望,老师参差不齐。我们周围常有孩子们抱怨老师上课不教或教得不好,全靠自学成才。还有现象:同一个高中,同一门课,不同老师给的成绩差异很大,碰上杀手老师,孩子们的GPA会被拖后腿,苦不堪言。
想来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公立高中没有学生成绩的公开排名(学校会在大学申请时提交大学,该学生是否第一、二名,或属于前5%,10%等范围),对老师的考核难有直接的硬指标,老师教好教坏全凭热爱或责任心。比如我们高中校长在家长会上就说,每年他也知道哪些老师口碑差,但没办法,也不能让他(她)走人。听说教师工会也很牛,校长炒掉哪位老师并非易事。而教师收入在当地属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与本郡及镇的税收有关),这在人才吸引上也有局限性。还有一点,美国高中给老师的自由裁量权很大,讲课、考试都由老师决定。尤其是AP课,有的科目就一两位老师。不像国内,会有教研组集中备课,有的老师天马行空,有的老师严谨得不近人情。
对学生关注度不够
公立高中囿于师生比的局限(公立高中往往是1:16-20,私立通常是1:6-8),高中老师一天通常是4-5节课,还要兼职学校各种运动队和俱乐部,有的运动队是每天早上6点开始训练,的确满负荷工作满。不同于国内老师追着学生找问题,耳提面命的督促,美国老师很少会主动关注学生,学生需要尽量自己解决学习和学校活动中的各种问题,或在每周某个早上、放学后的固定答疑时间去找老师。因此,在大公校,除非是自推娃,或者父母跟进多一些,不自觉的孩子,就是自生自灭,反正也不知道自己的排名,考好考坏都不会有批评。
大公立竞争惨烈
美国大学申请中,考核学业最重要的指标是GPA(高中四年的平均成绩),其次才是SAT、ACT等标化成绩,最后是看AP成绩,而GPA的考评主要看你在年级的排名。所以,中美高中在选择上,最大的不同是,中国高考录取看所在省份全省高考学生的绝对排名,会出现超级重点中学一家独大,比如北京的著名高中,升大学率100%,升重点率90%等等:美国则是野百合也有春天——普通高中也会有孩子因为在所处环境中表现突出而被藤校录取。更直观地说,同一个孩子,在好高中的大学申请结果未必会比一个差高中更理想。当然,高中四年是孩子成长非常重要的阶段,朋友、老师等环境影响都很重要,为了追求最后的结果而选择烂校,是需要慎重考量的。近几年,好公立高中的高性价比,也吸引了注重教育的华人、印度裔家庭,竞争越发激烈。
选课的深坑
美国高中也像大学一样,走班和选课制。必修课修完了的前提下,可以自由选课。而选课的玄机在于:选好了,突出未来的专业特长和竞争力;选得不合适,严重影响GPA。但难点在于,并不是课程本身的难易程度决定分数,还有老师的主观因素。同样是微积分BC,有的老师会让孩子们得分高,另一个老师会让孩子们很惨。而有的本身并不难的课程,比如经济学,由于老师的不负责任,乱讲乱考,孩子们惨兮兮的自学不说,分数还不好看。这样,由于老师的问题,让本不是问题的一门课成为了问题。
由于英语、数学、科学等课都有固定的选课路径,对于中途转学的孩子,就会出现不衔接而选课吃亏的问题。朋友孩子在国内修IB课程,这边是AP课,衔接不上,11年级,居然只修上一门AP课。
总之,美国公立高中由于差异性大,需要家长和孩子们都去多了解,除了学校、教育局官网的信息,民间渠道——高年级家长和学生们的经验也需要借鉴。而且,高中只要不违反校规,没有人会干涉你,某种程度上,必须学会适应这种自由生活。